menu

索罗斯传白金珍藏版

页码 12

他看来,金融市场被一种心理状态所支配,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被“羊群心理”支配着。如果你能知道羊群在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在背后操纵某种股票、货币或初级产品,你就会成为成功的投资者,这就是索罗斯的理论。

页码 38

提瓦达告诉儿子:“乔治,这是一次非法的占领,因而常规的做法不再适用。你必须忘记你在正常的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形。” 提瓦达解释说,这个“不正常的情形”意味着索罗斯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有时可能是看起来不诚实或是违法的行动,纳粹在布达佩斯的占领使得这样做成为合理公正的。 提瓦达安排了索罗斯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情形”下的生活。为了确保儿子不会被纳粹当局带走,提瓦达贿赂了一位匈牙利政府官员,使索罗斯可以扮作匈牙利农业部的非犹太官员的教子。提瓦达还为儿子购买了假的身份证件,这些证件是生存的关键。

页码 41

不管提瓦达看似有多少明显的错误,他教会了乔治重要的一课——如何生存。 可以冒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提瓦达每一天都在冒着生命的危险,这让他相信,大多数其他的风险也是值得去试试的。 冒险的时候,不要孤注一掷。 不要把一切东西都拿来冒险,那是很愚蠢的,也是不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必要的

页码 42

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 我们对未来都有期望,但是这些期望不一定和世界的实际运转相吻合。 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他后来要探索的领域,以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类的知识,后来则形成对金融市场的理论。

页码 43

在伦敦的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一段最艰难的时期。他孑然一身,几乎一文不名,但是,他仍然努力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索罗斯坐在伦敦的咖啡屋里,半开玩笑地对自己是:“现在的你已经跌到谷底了,这样的感觉不是很棒吗?因为现在你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往上走。”

页码 46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波普认为,人类社会只可能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成为“封闭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被迫相信同样的事情。第二种便是“开放社会”,这样的社会中的居民没有民族主义和种族战争,而这两样都是典型的封闭社会的产物。在开放社会中,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压力,相互冲突的信仰都不必相互调和。波普指出,不管开放社会如何“不确定、不安全”,都要比封闭社会优越得多。

页码 47

波普对于索罗斯最大的影响在于,他鼓励了这个年轻的学生认真思考世界是如何运转和发展的,并用可能的哲学思想来对此进行解释

页码 49

有一年暑假,他在伦敦一个较贫穷的地区找到一份做室内游泳池服务员的工作。因为来游泳的人寥寥无几,所以索罗斯有足够的时间去旁边的公共图书馆阅读。他在图书馆里度过了这个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阅读书籍,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后来,他说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夏天”

页码 54

来到纽约使他比别的同事更有优势。尽管他在伦敦并不成功,但至少他了解欧洲的金融市场。伦敦这方面的专家比比皆是,但在华尔街,人们却对欧洲市场知之甚少。从他来到美国的那一刻开始,索罗斯就被定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页码 63

如果索罗斯当初留在欧洲,他可能还只是一个目光敏锐、精明能干的金融家,只是众多在金融市场中拼命赚钱者中的一员,而不会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在美国,情况却大不相同,像索罗斯这样的人寥寥无几。索罗斯对于欧洲金融市场的了解让他获益匪浅。他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他在欧洲和其他地方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这样索罗斯就可能知道大的局势是朝着何种方向发展的,以及金融和政治事件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不同的金融市场的。

页码 64

勒纳回忆说:“索罗斯是个严厉的监督者。他会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他精通全球事务的能力,让我惊叹,他可以从A点发生的事情,马上推论到B点的结果。我不知道其中逻辑,因为我和他不在一个水平上。索罗斯可能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宏观投资者,至于微观层面,他就不那么专注了,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他的水平。”

页码 68

相比于华尔街其他公司的紧张忙碌,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氛围要轻松得多。在夏天,职员们可以穿网球鞋来上班,而且有几个人骑自行车来上班,包括罗杰斯在内。索罗斯和罗杰斯喜欢办公室这种轻松随便的氛围。他们都想尽量保持这样的氛围,不管他们挣多少钱。尽管环境很闲散轻松,但他们每人每周都要工作80个小时。

页码 69

1971年,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是1250万美元,仅一年之后,增长到2010万美元。从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索罗斯基金公司获利3365%。而同期的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只涨了47%。1980年底,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达到了3.81亿美元。

页码 70

正如罗杰斯所说:“我们不怎么关心一个公司下个季度的收益或者是1975年铝的出货量,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改变某个行业或者某类股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再好不过了,因为我们可以大赚一笔了。”

页码 71

索罗斯和罗杰斯在选股上很精明。1972年,索罗斯的一位熟人告诉他,根据商务部的一份未公开的报告,美国日益依赖于外国的能源。据此,索罗斯基金购入了大量的石油钻井、油田设备和煤矿公司的股票。一年以后,即1973年,阿拉伯国家实行原油禁运,导致能源类股票价格飞涨

页码 72

1972年,索罗斯和罗杰斯预见到会有粮食危机,于是他们购入化肥、农业设备、粮食加工公司的股票,结果,又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页码 73

1974年年中,乔治·索罗斯开始抄底国防类股。他购入诺斯洛普公司(Northrop)、联合飞机公司(United Aircraft)以及格鲁曼公司(Grumman)等的股票。尽管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似乎濒临破产,索罗斯还是赌了一把,在1974年末投资该公司。索罗斯和罗杰斯得到了关于这些公司的一个重要信息。它们都有重要的合同,续签成功的话,接下来几年将会给它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页码 77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激发了索罗斯对于哲学的兴趣,但是似乎从他记事起,就已经对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正如他在1987年出版的《金融炼金术》的引言中所写的:“自从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后,我就对了解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我将此看作是我要了解的中心问题。”这就是激发他哲学兴趣的火花。但年轻的索罗斯几乎从一开始就知道,要揭开人生的秘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页码 77

乔治·索罗斯惊讶地发现:“一个人所想的就是这个人要思考内容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对一个人的思考进行判断的独立的参考点。” 人们不能获得这样独立的参考点,人们不能跳出自己,绝对客观地看待世界。索罗斯得出这样的结论:“基本上,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抑或是歪曲的。”然后,他就专注于探讨这种歪曲是如何塑造事件本身的。

页码 78

他主张,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关于可获得充分信息的假设都是有缺陷的。现实世界中,买卖的决定是基于人们的预期,而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 同样,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完全理解。

页码 79

人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当人类本身缺乏客观性的时候,经济学又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由于参与到经济生活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经济生活,这样一来,经济学又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

页码 80

金融理论: 反身性

市场价格不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总是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市场价格总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反映的不是对未来的理性看法,而是带有偏见的。 “但是歪曲的信念是会朝两个方向发生作用,不仅仅是市场参与者操作时带有偏见,他们的偏见也会影响事情的进展。这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市场能够精确地预期未来的发展,但是,事实上,不是现在的期望符合未来的发展,而是未来的发展是由现在的期望所形成的。参与者的认知有其内在的缺陷,而有缺陷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进展是有双向联系的,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我称这个双向关系为‘反身性’。”

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双向反馈,即索罗斯所谓的“反身性”构成了他的理论的关键。索罗斯相信,能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不是有效市场假说,而是投资者的偏见与事情的实际进展之间的反身性关系,反身性是构成索罗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术语。


注解: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即市场行为与投资者认知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

  • 市场价格的误差:这里指出,市场价格并不总是反映真实的价值,因为它受到投资者对未来的看法和偏见的影响。
  • 偏见的双向作用:偏见不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还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实际发展。这种互动可能会给人一个误解,即市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但真正的情况是,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现在的期望和偏见的影响。
  • 反身性:这是索罗斯的核心观点。反身性描述了投资者的认知(包括其偏见)与市场现实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这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和行为会影响市场的走势,而市场的走势反过来又会影响投资者的观点和行为。
  • 有效市场假说与反身性: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反映所有可用信息,而索罗斯的观点是,市场价格受到投资者偏见的影响,并与真实价值存在偏差。他认为反身性,而不是有效市场假说,更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

总结起来,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强调了市场认知与市场现实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他认为,投资者的期望和偏见不仅影响他们对市场的看法,还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实际走势,形成一个闭环反馈系统。

页码 84

一个典型的盛衰序列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还未被认识到的趋势;自我强化过程开始;成功测试市场方向;越来越确信;现实与认知之间的分歧;高潮;最终,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过程开始。

页码 85

拜伦·韦恩是摩根斯坦利在纽约的美国股市投资策略师,也是索罗斯的挚友。他用更为简单的语言解释了索罗斯的理论:“你应该知道,事情进展很顺利的时候,就离糟糕不远了。再把他的理论简单化,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一个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关键就是界定这个拐点。”

页码 87

我认为,参与者的偏见是理解任何历史过程的关键,正如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关键

页码 90

在2008年5月,我跟索罗斯谈话,请他解释反身性理论和他关于背疼是他投资出错的信号这样的论断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一致。 他说,没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这两件事情真的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我的哲学就是围绕不确定性的重要性。我主张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比盛行的模式所认识到的还要多。这就是我想传递的主要信息。不确定性产生了压力。你必须做出决定。我能战胜对手吗,还是我应该选择逃跑?这就产生了压力,我在背上感觉到的就是这种压力。我目前的状况肯定是哪里出错了,而我需要做点什么。然后我就采取了一些行动,我的背疼就解决了。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联。”

页码 93

和其他大多数人不同,索罗斯关注世界金融领袖的公开声明和他们的决策制定,从中辨别出市场的趋势、行动和节奏。索罗斯比大多数人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中的因果关系,如果甲发生了,那么乙肯定紧随其后,而丙又会在乙之后发生。这是索罗斯成功的关键秘诀之一。

页码 94

巴菲特擅长,而且只擅长一件事情,即以低价收购好公司,索罗斯却更有灵活性,根据动态的金融趋势,在金融市场里进进出出,试图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市场变动;巴菲特购入和抛售股票,而索罗斯则是和货币、利率打交道;巴菲特关注单个公司,而索罗斯跟踪全球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

页码 96

在总结索罗斯的投资技巧时,摩根斯坦利的拜伦·韦恩说:“索罗斯的天才在于他有某种原则,他非常务实地看待市场,他明白影响股票价格的作用力,他明白市场有理性和不理性的一面。他也知道,他不是一直都是正确的。”当他正确的时候,他愿意采取有力的措施,抓住机会,从中获利,当他错了的时候,他能果断地斩仓,减少损失。

页码 100

其他的投资者更习惯于交易室里的紧张氛围。大多数人会认为和世界领袖周旋是消遣娱乐,甚至是浪费时间。但是索罗斯却不这么想。他明白待在交易室里的必要,但是他还看到了离开办公室的价值,不仅仅是与关键决策者见面,还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正如索罗斯所说的:“要成功,你还需要闲暇,需要思考的时间。”

页码 102

1987年股市崩盘事件可以解释这种生存本能。事后看来,似乎索罗斯过早地平仓了。但是,对于詹姆斯·马克斯来说,这就是典型的索罗斯风格,放弃以便将来东山再起。虽然索罗斯过早退出,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索罗斯却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马克斯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这样的结果很困难。但是索罗斯却能做到,因为他坚信他可以东山再起。当然,他做到了。他在1987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页码 103

他不是以一种冒进的方式采取行动,而是通过测试和调查,试图证明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他会建立一个假说,在该假说的基础上,采取投资行动。然后,等待看这个假说是否能得到验证。如果得到验证,他会进一步建仓,他的自信程度决定了这个仓位的大小。如果这个假说无效,那么他也毫不迟疑,马上撤出投资。他总是在寻找能建立假说的情况。

页码 103

马克斯回忆说:“乔治过去常说‘先投资再调查’,他的意思就是说,形成一个假说,先投一点资,来测试假说,再靠市场来证明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页码 110

1979年,索罗斯重新命名基金,叫做量子基金(Quantum Fund),以纪念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的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该原理认为:在量子力学中,人不可能预测亚原子粒子的行为。这一理论正好和索罗斯的金融理论吻合。索罗斯认为,市场也总处于不确定和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如果不去考虑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而在出乎意料的事情上下注,就有可能赚钱。索罗斯的基金经营得非常成功,以至于基金根据自己股票的供求关系来收取溢价。

页码 116

索罗斯开始怀疑,继续经营是否值得。他已经挣了很多钱,多得花都花不完。而每一天的压力让他越来越难以承受。他感觉到用其他人的钱来赌博的压力,以及管理太多职员的压力。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得到的回报是什么?乐趣在哪里?索罗斯承认,实际上他,感觉有点筋疲力尽了。经过了难以置信的12年,经过了艰苦奋斗获得了成功,但索罗斯认识到,作为投资者的生活还难以让他满足

页码 124

举个例子,如果索罗斯预期利率会上升,那么马克斯则寻找利率上升会对哪些行业产生不利,于是他们做这些行业的空头。索罗斯的技巧是挑选行业内的两家公司进行投资。其中一家必须是该行业中最好的公司。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这家公司的股票会成为公众购买的首选对象,而且价格经常会被抬高。另一家公司必须是行业中最差的公司,严重依赖融资的公司,资产负债表最差的公司。一旦很多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那么投资于这样的公司最有可能获得巨额的利润。

页码 134

对于索罗斯来说,“不错”的意思是,如果你喜欢现在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不跟着你的直觉走,进行更大的投资?索罗斯给自己的下属解释说:“你看,是你告诉我这家公司的运作很不错,他们会在现金流和每股收益上赚钱。你认为,这家公司的股票会上涨,国际投资者将会对它产生兴趣,美国投资者也会跟上来买进。”

对于索罗斯来说,这是应用他的反身性理论的恰当场景。他感觉到股价会上涨,投资者会狂热地买入,将股价推到更高点。拉斐尔发现索罗斯的话无可争议。他同意了索罗斯的话:“是的,这只股票肯定会上涨。”“那就追加。”

页码 139

1985年8月,索罗斯开始坚持写投资日志,记载制定投资决策背后的思考,索罗斯将其称为“实时实验”,他试图解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久。他将日志看作是对自己预测金融市场的能力的测试,也是检验自己理论的好机会。索罗斯在1985年8月到1986年11月之间的看法和投资策略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后来,这本日志出现在索罗斯1987年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页码 140

到了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了现实。新任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决定让美元贬值,因为美国人开始要求保护国内的企业。贝克与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即俗称的“五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酒店会晤,索罗斯听说了这次部长的会面,很快就意识到财政部长要做什么,他连夜买入数百万日元

页码 140

财长们的确做出决定,让美元贬值,达成了《广场协议》(Plaza Agreement)。根据协议,要“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现在有义务贬值美元。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天,美元对日元下跌4.3%,从1美元兑239日元下跌到222.5日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索罗斯很高兴,因为一夜之间他净赚了4000万美元。拉斐尔那天早上看见索罗斯就说:“干得太棒了!我太佩服你了。”索罗斯继续买入日元。

页码 142

索罗斯展现出惊人的自信,他坚信自己是对的。1985年12月8日,他在日志中写道:“我非常确信事情将如何发展。”在8月份,索罗斯一直担心经济崩溃即将来临,而现在,索罗斯更为确信。

页码 149

电视经济评论员亚当·史密斯很疑惑,既然索罗斯已经看到崩盘即将来临,他怎么还会被套住呢?索罗斯很坦白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消除了评论员的疑虑:“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预期崩盘会发生在日本,我也为此做好了准备,给自己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来迎接日本股市的下跌。但事实上,是华尔街股市崩盘了,而不是日本,所以,是我错了。” 1987年股市大崩盘之后,报纸上的文章普遍认为,索罗斯的损失大约在6.5亿~8亿美元。

页码 203

尽管德鲁肯米勒一直想着回去全职经营自己的基金,但是索罗斯是他的偶像:“索罗斯似乎早我20年就在实施我采用的交易哲学。”这种交易哲学就是保持一些关键的股票多头,另一些关键的股票空头,然后运用信贷杠杆来交易标准的普尔期货、债券和货币。

页码 205

罗斯不在,德鲁肯米勒为量子基金做了他的第一笔大交易,他确信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会变得坚挺。尽管索罗斯不在视线之内,但是他在德鲁肯米勒的脑子里。这位年轻的基金经理人回想起《金融炼金术》的内容,特别是索罗斯关于货币的理论。该理论的一部分内容认为,如果随着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又出现了巨额的赤字,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会升值。这是下注德国马克的正确时机了

页码 208

德鲁肯米勒表示,索罗斯教给他最重要的一课就是:“问题不在于你是对是错,关键在于,你对的时候挣了多少钱,错的时候又损失了多少钱,索罗斯很少批评我,仅有的几次批评,是因为我对市场判断正确的时候,却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机会。”

页码 209

德鲁肯米勒说:“索罗斯教会我,当你对一桩交易很有信心时,你必须要直击要害,你需要勇气。通过巨额的信贷杠杆来获得利润需要勇气。对索罗斯而言,你对某事的判断正确的时候,赚再多也不算多。”

页码 221

当市场爆发的时候,乔治·索罗斯已经准备好大赚一笔了。 他玩的这个游戏很复杂,复杂的原因在于他相信欧洲汇率机制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而解体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第一,欧洲货币的重新调整;第二,欧洲利率的急剧下降;第三,欧洲股市的下跌。 于是,索罗斯决定做空疲软的欧洲货币,在利率和证券市场上下注。索罗斯和他的同事采取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卖空了70亿美元的英镑,买入了价值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也购买了少量的法郎。 与此同时,索罗斯买入了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他的设想是一国的货币贬值后,股票会上涨。索罗斯又采取了另外一个举动,他做多德国和法国债券,做空德国和法国股票。索罗斯的想法是,德国马克的升值会损害股票,但是有助于债券上涨,因为利率会降低。索罗斯很有信心,所以他能够以10亿美元作为担保,借贷了30亿美元完成了100亿美元的豪赌。

页码 224

当一国的货币受到攻击,金融官员通常有几个方案来应对。一种是干预外汇市场,买入市场上所有的英镑。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那么下一道防线就是提高利率,高利率能够吸引一国的货币,从而起到稳定货币的作用。然而,英国政府不愿意提高利率,因为这一举措可能会抑制经济。

页码 238

索罗斯的理论之一就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认知造成,错误的认知能够引发市场的反身性行为, 因为有了这一理论,在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前夕,索罗斯能够辨认出一个关键性的误解:即德国中央银行会在任何情况下支持英镑。当德国中央银行充分地表明,不会屈服于英格兰银行的意志,不会降低利率时,索罗斯下注了。

页码 240

如果英国媒体的目的是希望让索罗斯为他获胜感到内疚的话,那他们并没有成功。尽管英国人都把10月16日称为“黑色星期三”,索罗斯却把这一天称为自己的“白色星期三”。对那些批评,他一概置之不理。“我知道会有负面的结果,但我根本不会去想它。不能想。如果因为道德上的顾忌而从某个行动中退缩,那么我就不会是一个有效的投机者了。”

页码 249

内在价值指的是一只股票在给定情况下的真实价值,考虑了利率、经济状态和公司赢利状况。 “分析师或者是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界定那些市场价值超过内在价值的股票。所以,一个传统的投资者会卖掉这只股票,而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会做空头,当这只股票跌到内在价值以下的时候,投资者就会买入,传统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投资者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用现金买入,而后者会用信贷杠杆买入,因而其投资就超过100%。”

页码 304

只有当市场被跟风行为所主导时,才会出现盛衰序列。“跟风行为指的是:人们以一种自我强化的方式,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买入,价格下跌的时候卖出。不平衡的跟风行为是导致市场崩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盛衰序列产生的充分条件。”

页码 309

为了表示自己的坦诚,约翰逊透露了索罗斯如何分配他的资产,如何使用信贷杠杆。

  • 索罗斯通常有60%的资本投资于个股。在这一类投资中,索罗斯很少用保证金交易。
  • 20%投资于宏观交易,在货币和全球指数上下注;在这一部分中,索罗斯有时用信贷杠杆,用信贷杠杆筹到的资金是他资本的12倍。
  • 其余20%被约翰逊称为“预防储备”,例如短期国库券和银行存款。这20%是用于“在不利情况下为资产组合的缓冲赢得时间”。换句话说,是满足保证金的要求。

页码 316

11月10日的《华尔街日报》标题为“据交易者称,索罗斯在日元上又遭受重创”。根据这份报纸的报道,由于打赌美元会对日元升值,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损失了4亿~6亿美元。他在2月份下了同样的赌注,结果也亏蚀了。

页码 322

简单而言,索罗斯想要的是权力。他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并且非常喜欢这样的经历。“权力让人陶醉,”他说,“我已经拥有了比我以前想象的更多的权力——即使这只是在硬通货极度短缺的地方使用硬通货的权力。” 但是这种权力,这种分配大量财富的权力对索罗斯来说还不够。他想要更多的权力。“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倾听我的言谈。我有权被倾听,但是除了我自己通过基金会做的事情之外,在西方对前苏联的政策上,我的影响很小很小。”他曾经说:“值得注意的是,白宫没有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资源之一,那就是我。”

页码 340

索罗斯知道,捐这么多钱可能只是让他成为一个“大钱袋”,2008年他在我的采访中用了这个词。“有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巨大的消化道,从一头吸进钱,从另一头挤出去。”索罗斯在他发表于1998年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危机四伏的开放社会》(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Open Society Endangered)一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但实际上,这两头是由很多的想法连接起来的。”

页码 341

他在俄罗斯的最大一笔投资是为一家通信公司投资了10亿美元,索罗斯的合作伙伴是俄罗斯强大的“寡头”弗拉基米尔·波塔宁(Vladimir Potanin),年纪轻轻的波塔宁已是规模巨大的俄罗斯银行的主席了。 寡头在俄罗斯很有声望,他们寻找私有化中可以获利的机会,但用来控制大公司的策略却存在问题。索罗斯认为这是他投资俄罗斯的最佳时机,正如他所说,强盗资本主义 [1] 就要转变为合法的资本主义。

页码 344

索罗斯厌倦了听别人指责他说,因为他赚了很多钱,所以当他开始指出概念性的东西时,就不应该认真对待他。事实正好相反,索罗斯对CNN说:“我挣了很多钱的这个事实就是市场不完美的证据。我意识到这点,并且充分利用它,这就是我如何发家致富的。”

页码 346

塔尔博特崇拜索罗斯,因为他认为索罗斯对外交和金融世界都很了解,“索罗斯能够将智慧、行动主义,对形势的把握和金钱进行有效的组合。通过开放社会研究所,索罗斯投入到前苏联各个国家的钱比美国政府投入的还要多。这意味着索罗斯在当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页码 348

索罗斯长期的业绩是杰出的。但是在千禧之交,索罗斯却遭受了挫折,20世纪的最后几年,索罗斯遭受重创,2000年春,纳斯达克崩盘,索罗斯的损失已达30亿美元。 1999年,索罗斯打赌因特网股票会下跌,并且下了大注。他的猜测是对的,但是早了一年。媒体报道表示,索罗斯在2000年损失了7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离开索罗斯的对冲基金

页码 370

波普发现索罗斯是个“非常聪明的家伙”,他会问一大堆问题。“所以,当你跟他见面的时候,你会被榨干,他就像一个抽水机一样,使劲地抽干你的水分。”波普注意到,索罗斯喜欢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他人的介绍。

页码 392

到2004年10月,索罗斯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为竞选捐款最多的人之一。据估计,索罗斯为打败布什投入了2700万美元。同月,索罗斯得到了更多的报道

页码 419

别列佐夫斯基是个亿万富翁,媒体大亨,也是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内部圈子的成员。批评家们将他称为俄罗斯“强盗资本主义”的缩影。他是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将奔驰汽车进口到俄罗斯发家致富的,后来成为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的所有者。1999年,普京掌权之后,别列佐夫斯基逃到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