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第一章 缘起

本书的目的

页码 5

本书揭示了小我的几个主要面向,以及它在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运作方式。这也是为了两个重要而且相关的理由:

第一就是,除非知道小我背后运作的基本机制,否则你无法辨识出它,而它会一直欺骗你,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它认同。也就是说,它会掌控你,冒名顶替而成为你。

第二个理由是:“辨识出小我”的这个举动,正是觉醒发生的方式之一。当辨识出自己内在的无意识时,其实就是扬升的意识,也就是觉醒,让这个辨识发生的。你无法与小我抗争并且取得胜利,就如同你无法与黑暗抗争一样。你所需要的就是意识之光。你就是光。

页码 10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内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如果想要那个良善显现,你的意识状态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共产主义的历史,最早是由一个高贵的理想所启发的,但它清楚地展示了当人们试着去改变外在实相 (reality)一创造一个新世界一一而不先去改变内在实相 (意识状态) 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在勾画未来的时候,并未考虑到人类功能失调的蓝图一一一也就是每个人内在都有的小我!

扬升的新意识

页码 8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2600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可能是第一个完全看清楚人类功能失调的人。后来,他被授予“佛陀”的尊号。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大约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类之中较早觉醒的老师,他的名字是老子。他留下了一本有关他教导的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转化的急迫性

小我只不过是: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形相主要指的是思想形相(念相,thought form)。如果邪恶有任何真实性的话(这个真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它的定义也可以是:完全地与外在形相认同就是与物质形相、思想形相、情绪形相认同。这样的认同会造成我们的无知:无视于我们与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到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说和所做的所有事物的时候,我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 想找到答案的话,你就去观察人类是如何互动的:读一本历史书,或是看一下今晚的电视新闻,你就知道了。

第二章 小我:人类的现状

字句

页码 13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当初会失去那种奇迹感,是因为人类不但不能“使用”他们的思想,反而被他们的思想所占有。如果能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话,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images)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的话,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当中撤离。这本书所谈的就是那个撤离。

页码 14

字句把实相缩减成人类心智可以理解的东西,而心智可以理解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像英语,它包括了声带可以发出的五个基本音。这五个母音是:a,e,i,o,u。其他的音则是嘴巴压缩空气而发出的子音:s,f,g,等等。你会相信如此基本的一些发音组合能够解释你是谁,或是宇宙的终极目标,甚或是一棵树或是一块石头的深处究竟是什么吗?

虚幻的自我字体

页码 14

好消息是:如果你能辨识出幻相的话,它就瓦解了。辨识出幻相也就是幻相的终结。它要靠你错认它为实相,它才能存活。当看出来“你不是谁”的时候,“你是谁”的实相才会自动浮现。当你慢慢地、小心地读这一章和下一章的时候,这种情形会发生。这两章谈的是有关我们称之为小我(错误的自我)的机制。那么,这个虚幻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呢?

小我的内容和结构

页码 17

小我的心智完全被过去所制约。它的制约有两个面向:内容和结构。在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被夺走而痛哭的例子里,那个玩具就代表了内容。它和任何其他的内容都是可以互换的——任何其他的玩具或是物件都可以。你所认同的内容是被你的环境、教养和周边文化所制约的。无论这个孩子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这个玩具是一个木头做的动物还是复杂精密的电子产品,就失去它的痛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这个剧烈的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在于这个字:“我的”,这就是结构性的。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借由与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是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小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结构就是“认同”。认同(identification)这个字是从拉丁文idem(意思是“一样的”)和facere(意思是“使成为”)衍生而来的。所以,当我“认同”某个事物的时候,我就“使它成为一样的”。和什么一样呢?和我一样。我赋予它我的自我感,所以它就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体事物的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每个人会认同于什么样的事物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社会地位、时尚、周边文化等等。你所认同的事物就是内容;而你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去认同,就是结构性的。这是小我心智运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与事物的认同

广告业界的人都非常了解,想要人们购买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要说服人们:这些东西会加强他们看待自己或是如何被别人看待的良好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为他们的自我感加分。比方说,广告会告诉你,如果你用了这个产品你就会出类拔萃,意指你会更能成为自己。或是他们可能在你的脑海中制造一个印象:这个产品是和一位名人,或是一个年轻有魅力,或快乐无比的人有关联。即使已经垂垂老矣或是去世的名人在他们当红时期的照片,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这里,隐含的假设就是:买了这个产品之后,经由一些神奇的联结行为,你会变得像他们一样,或是表面上的形象会看起来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多情况下,你买的不是那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名牌的标签基本上是让你买一个集体意识的身份认同。它们非常的名贵,所以也非常的“独特”。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话,它们就会失去其心理上的价值,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是物质的价值,那大概只有你付的价钱的零头而已。

每个人会认同于什么样的事物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年龄、性别收人、社会地位、时尚、周边文化等等。你所认同的事物就是内容而你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去认同,就是结构性的。这是小我心智运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遗失的戒指

页码 21

“无论小我寻求什么或是执著什么,它们都是本体的替代品,而小我无法感觉到本体。你可以珍惜并喜爱一些事物,但是一旦你执著于它们,你就知道这是小我在作祟。其实你不是真的执著于某件事物,而是执著于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有着‘我’(I,主词)、‘我’(me,受词)或 是‘我的’在其中。当你能够真正地接纳一个损失时,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质,也就是本我(意识本身)就出现了。”

页码 21

那么,一个人对他拥有的东西感到骄傲,或是对其他比你拥有更多的人感到不满,就是错误的吗?一点也不是。骄傲感,或是想要出类拔萃的需求,以及因为“比人家多”而加强了自我感或是“比人家少”而缩减自我感,这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它就是小我罢了。小我并不是错的,它只是无意识而已。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时,你已经开始要超越它了。

所有权的错觉

页码 22

“拥有”某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将一些东西变成我所拥有的(我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站在纽约的街头,指着一座摩天大楼说:“那栋楼是我的,我拥有它。”你不是非常有钱,就是你有妄想症,要不就是骗子。无论如何,你是在述说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这个念相和“大楼”这个念相合而为一了。这就是所有权的心理概念运作的方式。如果大家认同你的故事,你会有一个签署的文件来证明他们的认可:你是很有钱的。如果没有人同意你说的故事,他们会送你去看精神科医师:你不是有妄想症,就是有强迫说谎的倾向。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无论人们同意与否,你要辨识出:这个故事和组成这个故事的念相与你是谁完全无关。即使人们同意这个故事,最终它还是一个幻相。很多人一直到了死亡迫在眉睫、外在的事物开始瓦解时,才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物和“他们是谁”的本质有关

页码 23

“让你自己对而其他人错”是小我主要的一个心智模式,也是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形式。换句话说,小我的内容可以改变,但是让小我存活下来的心智结构却永远不会改变。

页码 23

有一个无意识的假设是;经由拥有权的幻相而认同于某一物件一那个外在看起来坚实而永续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会赋予你同样坚实而永续的自我感。这最适用于建筑物,尤其是土地,因为土地是你认为唯一可以拥有而不会被摧毁的。拥有某个物件这个概念的荒谬性在土地上尤其明显。当年白人人侵的时候,北美的土著们觉得“拥有土地”这个概念完全不可理解。所以当欧洲人让他们签署几张纸使他们丧失了土地的时候,对他们来说也是同样地不可理解。他们觉得他们是属于土地的,但土地不属于他们。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同于“存在”(being):我拥有,所以我存在(I have,therefore I am)。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住在豪宅里,或是每个人都很有钱的话,你的豪宅或财富就再也无法加强你的自我感了。

页码 23

别人如何看待你变成了一面镜子,告诉你:你是什么样子以及你是谁。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你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思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求一些事物,无望地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著

页码 23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著呢?试都别试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著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到你对事物的执著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著(认同),直到你失去了它们,或是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它们是执著的。如果你觉知到自己认同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认同本身就已经不完整了。“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著的觉知。”这就是意识转化的开始了。

欲求(wanting):“需要更多”的需求(the need for more)

页码 24

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 is):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我们常常可以在青少年当中(他们的小我还在发展阶段)找到没有特定目标的强烈欲求,其中有些人会永久处在负面和不满足的状态。

页码 25

这几个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够”都是属于小我的结构而不是内容。内容是可以互换的,如果你不能在你之内认出这些念相,如果它们始终在无意识中,你就会相信它们说的话,你也一定会把这些无意识的思想付诸行动,而最后注定会求而不得。因为当这些念相在运作时,没有任何物件、地点、人,或是状况可以让你满足。只要这个小我的结构存在,就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满足你。无论你有什么或得到了什么,你都不会快乐。你会一直追寻其他的事物——那些许诺可以提供更大满足、让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时可以填补你内在匮乏感的事物。

与身体的认同

页码 26

把这个注定会变老、凋零、死亡的物质感官觉受的身体视为“我”, 迟早会导致受苦。避免与身体认同并不是说要你忽略、轻视或是不照顾你的身体。如果它强壮、美丽或是有活力,你当然可以享受并珍惜这些特质——当它们还在的时候。你也可以经由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身体的状况。如果不把你的身体等同于你是谁的话,当美丽消逝、活力减退或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价值感或是身份认同。事实上,当身体开始衰弱的时候,无形的向度,也就是意识之光,可以更加容易地从衰退的形体中闪耀出来。

感觉内在身体

页码 27

虽然身体认同是小我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但好消息是:它也是你最容易超越的一种形式。这不是借由说服自己: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是借由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从对身体的外在形相,以及你对自己身体的想法:美丽、丑陋、强壮、衰弱、太胖、太瘦等,转移到对身体内在生命力的感觉。无论你身体外在的表象是什么,超越了这个外相,它就是一个强大而且活生生的能量场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页码 29

有很多人是在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在悲惨的损失之后,才经历到这个正在浮现的新向度的意识。有些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有些人丧失了孩子或配偶,或是失去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名誉或是身体机能。有些情况是,经由灾难或战争他们同时失去了以上所有的东西,然后发现他们一无所有。我们可以称这种情形为“极限状况”。他们以前所认同的所有事物,所有给他们自我感的,都被拿走了。然后,事出突然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原先他们感受到的极度痛苦和强烈恐惧竟然撤退了,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深沉的平安与宁静,以及从恐惧中完全的解放。这个现象对圣保罗来说一定很熟悉,因为他曾说:“神的平安是超越所有理解的。”它看起来的确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平安,经历到它的人会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还会感到如此平静?

并不是每一个经历到巨大损失的人都会体会到这样的觉醒过程:从与形相的认同中解离。有些人很快地就会创造一个强烈的受害者的心理形相或念相——无论是情势下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其他人、不公平的命运,或是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这些念相和它所产生的情绪,像是:愤怒、怨恨、自怜等,会让他们强烈地认同,而这也会立刻代替那些在损失当中瓦解的其他认同。换句话说,小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形相来认同。这个新的形相事实上是极端不快乐的一个形相,但是小我却不在乎。无论是好、是坏,只要它有个身份就可以了。事实上,这个新的小我会比旧的小我更紧缩、更僵化,而且更不可理喻

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

强迫性的思想续流

页码 31

小我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在每个小我中运作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小我的差异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样的。它们是怎么样相同的呢?它们都是靠认同和分离为生。当你透过小我而活的时候(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身份的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在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要维护“我——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概念上的“我”,如果没有一个概念上的“他人”的话,就无法存活。

抱怨与怨恨(resentment)

页码 32

抱怨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之一。每个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让你对它深信不疑。无论你是大声地抱怨,还是在脑海中抱怨都一样。有些找不到太多对象可以认同的小我,只凭着抱怨便可以轻易地生存。当你被这种小我牢牢掌握的时候,抱怨,尤其是对他人的抱怨,就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理标签,无论是当着他们的面,或通常是在别人面前蜚短流长,或是光在心里上为他们贴上标签,都是抱怨行为模式的一部分。骂人就是这种贴标签和小我寻求理直气壮、凌驾他人的行为当中,最为粗俗的一种:“笨蛋、混蛋、婊子”——如此斩钉截铁的判定,让人无力辩驳。这个无意识行为尺度的下一个层次,就是叫嚣、痛骂,紧接着就是暴力行为了。怨恨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它会为小我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会因为他人的贪婪、不诚实、不正直、现在的作为、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未能达成的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而心怀怨恨。小我最爱这一套了。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反而还把它变成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谁在这么做的?就是你内在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

页码 32

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non reaction),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时化解人类集体小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只有当你能够辨认出他人的行为是出自于小我,亦即出自于人类集体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时,你才可能真正处于“不予反应”的状态。当你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冲着你而来时,你原先想要反应的那股冲动就消失了

若对小我不予反应,你就能够时常启发别人内在健全的心态,所谓健全的心态,就是不被制约的意识,而非被制约的意识。有时候,你或许会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以保护自己不受无意识者的侵害。但是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毋须将他们变成敌人。然而,你最大的保护,就是保持意识临在的状态。当你把人家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看成是针对你个人时,就会把对方视为敌人。不予反应不是示弱,反而是显强。不予反应的另一种表达词汇是宽恕。宽恕就是去忽略(overlook),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

页码 33

从你觉察到内在小我的那一刻起,严格来说,它就不再是小我,而只是一个旧有的、被制约的心智模式。小我指的就是无觉知。觉知和小我无法共存。旧有的心智模式或习惯可能还是会在一段时间内存活并重现,因为它有着几千年以来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动能在背后撑腰,但是它每被辨认出来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

情绪反应(reactivity)和怨气(grievances)

页码 34

你必须抱持诚实的态度,才能知道你是否还在豢养怨气,或是生命中是否还有你无法完全原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在思想和情绪层面去觉察那股怨气,也就是说,去觉知那个让怨气存活的思想,同时,去感受你的身体对这些思想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不要试着放下那股怨气。试图去放下、去宽恕,是没有用的。当你明白怨气只会加深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自然会产生。只要看见了,就能释放。耶稣的教诲中说道:“宽恕你的仇敌。”其实就是去消除人类心智中小我的主要结构。

页码 34

抱怨、挑毛病和过度反应都会加深小我赖以存活的界限感和分离感。这些态度也会借由另外一种方式强化小我,那就是:给予小我赖以茁壮的优越感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页码 35

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小我。“我是对的”就是认同于一种心态——一个观点、一个意见、一个评断或一个故事。当然,为了让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必须让他人变成错的。所以,小我喜欢让他人是错的,好让自己变成对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让他人错,才能获致更强烈的自我感。不仅是针对人,经由抱怨和反应,有时也会让某种情况变成是错的,意指:“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你是对的”将你放置在一个幻想的道德优越感上,优于那个正被你批判和需要的人或是情况。小我渴望的就是这种优越感,而经由它,小我强大了自己

与幻相抗衡

页码 35

如果你说:“光速比音速快。”而另一个 人抱持相反的说法,那么,显然你是对的,而他是错的。只要观察闪电 比雷声先到的现象,就可以确认这个事实。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陈述你以为是真的事实,小我并不会包含在其中,因为在此并没有认同的问题。认同于什么呢?认同于心智和一个心理的立场。然而,这种认同很容易就会渗透进来。如果你说:“相信我啦,我确定。”或是:“为什么你从来不相信我?”那么小我就已经渗透进来了。它藏身在“我”这个不起眼的字的后面。一个简单的陈述:“光速比音速快。”即使是千真万确的,现在却已经用来服侍那个幻相(小我)了。这个事实已经被那个“我”的虚假感所污染,变成是针对个人的,也成为一种心理的立场。由于有人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个“我”就感觉被贬低或是被冒犯了。

页码 35

小我觉得每件事情都是冲着它来的。情绪因此而起,防卫性的心理,甚至攻击性都会出现。你是在防卫真理吗?不是的,在任何情况下,真理都是不需要防卫的。光,或是声音,根本就不在意你或者其他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只是在防卫你自己,或者说,你是在防卫那个自我的幻相,一个心智制造的替代品。也许这么说更正确:这个幻相在防卫它自己。如果如此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事实范畴,都会导致小我的扭曲和幻觉,那么,更抽象范畴内的意见、观点和评断的那些念相,就更容易和自我感混淆了。

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personal)

贪婪、自私、剥削、残酷和暴力在这个星球上仍然无所不在如果你不能体认这些事情就是内在 (underlying) 功能失调或心智疾病在个人和集体上的一种彰显的话,那么你就犯了将它们个人化(personalize)的错误。你会为某个人或某些团体建构一个概念上的身份,然后说:“这个就是他。那个就是他们。” 当你把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和他们的身份混为一谈的时候,就是你的小我打算利用这个误解来强化自己,而强化它自己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是对的,进而比他人优越,还有就是以谴责、愤慨或较常用的怒气来对抗那个假想敌对小我来说,这些都是让它极端满足的。它加强了你和别人的分离感那个“排他性”的感觉被扩大到一个程度,使你无法再感受到你们共同的人性,也感受不到其实你和其他人都是源自于至一生命,也就是你们共同的神性.

在他人身上,使你产生最强烈的反应,同时让你误以为那就是他人身份的特定小我模式,与你内在的小我模式可能是相同的,只是你无法或是无意从内在感受到它。因此,你其实是可以从你的敌人身上获益良多的。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是让你觉得最生气和烦扰的?是他们的自私?贪焚?权力和掌控他人的欲望?是他们的虚情假意欺骗、暴力倾向或是其他你不喜欢的特质?当你对别人身上的特质感到厌恶而且反应激烈时,那些特质也都在你的身上。但是,那只不过是小我的一种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它与个人是完全无关的。它与那个人是谁无关,它也和你是谁(你的本质) 无关。只有当你误认它就是你自己的时候,在你之内观察它这件事才会危害到你的自我感。

战争是一种心态

页码 39

在某些情况下,你也许会想要保护自己或是某些人以免受他人的伤害,但是,小心别让它变成所谓“扫除恶魔”的任务了,因为你很可能也会变成你正在抗争的对象。对抗无意识,会将你带入无意识的自我之中。无意识,也就是功能失调的小我行为,永远不会因为外来的攻击而消灭。即使你打败了你的对手,无意识还是会转移到你身上,而你的对手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出现。无论你对抗的是什么,你的对抗都会让它更强大,而无论你抗拒的是什么,它都会持续。

页码 39

顺势疗法(homeopathy)和中医是两种另类的疗法, 它们并不把疾病视为敌人,因此,也不会再制造新的疾病。

页码 39

战争是一种心态,所有从这个心态中衍生的行动,要不就是强化了敌人(被视为恶魔的一方),要不就是:即使赢了这场战争,反而创造出另一个新的敌人——和被打败的对手相同,或通常是更邪恶的恶魔。在你的意识状态和外在实相之间,有着一个非常深的互联性。当你被类似“战争”这种心态掌控时,你的认知能力不仅具有极端的歧视性(selective),而且会被扭曲。换句话说,你只会看见你想要看的,然后以错误的方式阐释。你应该可以想象得到,从这种妄想式的思想体系中所衍生的行动,会是什么样子。你也可以不去想象,只要看看今晚的电视新闻就知道了。

仔细地辨识小我的真面目:集体的功能失调,人类心智的病态疯狂。当你能认出小我的真面目时,就不会将它误以为是某个人的身份了。一旦你看出了小我的真貌,就不会轻易对它产生反应。也不会认为它是冲着你来的。那就不会再有抱怨、责难、控诉或是怪罪了。没有人是错的,只是某个人内在的小我在作祟罢了。当你能够明白人们或多或少都是为心智里的这个相同的疾病所苦的时候慈悲心就油然而生了。你就不会再去助长小我人际关系中的戏剧事件 (drama)。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去反应 (reactivity)。小我是因它而兴旺的。

超越小我:你的真实身份

页码 40

如果想要从小我之中解放出来,只需要对它有所觉察,因为觉知和小我是无法共存的。觉知是隐藏在当下时刻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临在(presence)。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这股力量带到世界上来。这也是为什么想要从小我之中获得解放这件事,不应该作为未来某个时间点应该达成的目标。因为只有临在才能将你从小我之中解放,而你也只能在当下的时刻临在,不能在昨天或是明天。

页码 41

什么是灵性的领悟?就是相信你是一个灵性的存在吗?不是的,这只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只比你相信出生证明上你的身份的那个想法,更接近真相一点点而已,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想法。灵性的领悟就是清楚地看见: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最终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我自己。佛陀应该是人类当中第一个看清楚这个事实的,因此无我(anata)就成了他教诲的中心思想之一。当耶稣说,“否认你自己”,他的意思是:去除(化解)自我的幻相。如果这个自我——小我——是真正的我,那么去否认它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所有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

页码 41

无论以何种形式显现,小我背后的那个无意识的驱动力,都是为了要强化我自以为我是的形象——那个虚幻的自我。当那个既是祝福又是诅咒的思想开始接管我们,遮盖了我们与本体、源头和神联结时所产生的简单而深远的喜悦时,虚幻的自我就成形了。无论小我显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背后潜藏的驱动力始终都是:渴望出类拔萃、显得与众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权力、受人关注、索求更多。当然它同时也渴求分离感,也就是说,它需要对抗、需要敌人.

人为什么会恐惧?因为小我是借由认同外在的形相而升起的, 它也深切地明白:所有的形相都是无常而且稍纵即逝的。因此,小我的四周一直被不安全感围绕着,即使它的外表看起来是那么地信心十足。

页码 42

一旦你了解并且接受所有的结构(形相)都是不稳定的 (即使是看起来如此坚固的物质),那么平安就会在你之内升起。因为当你体认到所有有形之物的无常时,你就会觉醒,并且进入你内在的无形世界,它是超越死亡的。耶稣称它为“永远的生命”。

小我对优越感的需求

页码 43

如果他人拥有较多、知道的较多,或能做得较多,小我就感觉备受威胁,因为和他人相较之下的“较少”的感受,会缩减它虚拟的自我感。它甚至会试着用削减、批评、藐视其他人拥有的财产、知识或能力的价值来重新修复自己。同时小我也许会采取不同的伎俩,如果对方在大众的眼中被视为是重要人物的话,与其和对方竞争,不如借由和他攀上关系来增强自己。

小我和名声

页码 43

真诚的关系是不会被小我的形象制造和自我追寻而操控的。在真诚的关系中,应该有开放、警觉的注意力(alert attention)自然地流向对方,而在其中没有任何形式的需索。那种警觉的注意力就是临在。它是任何真诚关系的必要条件。小我要不就是一直在索求什么,要不就是如果它认为从对方身上已经得不到什么了,就会处在一个很明显的冷漠状态:它根本不在乎你。因此,在小我关系中最主要的三个状态就是:需索,受挫的需索(愤怒、怨恨、责怪、抱怨)以及漠不关心。

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

页码 45

小我因他人的关注而成长茁壮,因为别人的关注毕竟是一种心灵能量。小我不知道所有能量的来源都在自己之内,所以它在外面寻求。小我所寻求的不是“临在”的那种无形关注,而是某种外在形式的关注,像认可,赞赏,仰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注意,好让它的存在被认可。

页码 45

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个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自我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任何自我的认知感——为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都是小我,无论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还是负面的(我一无是处!)方式展现

放下自我的定义

当部落文化 (tribal culture) 进展至古文明时,某些特定功能便开始分派给不同的人:统治者、祭司、战士、农夫、商人、工匠、劳工等等阶级体系于焉产生。通常每个人的功能是天生注定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甚至于自已对自己的认定。功能变成了角色,但也不纯粹是角色而已,功能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或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定。当时只有少数的几个存在,像佛陀或耶稣,能够看出社会阶级制度最终是无关紧要的,而且辩识出它是一种与外相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人类与他们所受到的制约和县花一现的事物的认同,会遮盖了闪耀在每个人之内未受制约和永恒不变的光芒。

在当前世界中,社会的结构不如以往严谨,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清楚的定义。当然,即使人们还是被环境制约,但是却不再与生俱来地被赋予一个功能和随之而来的身份。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多人对于自已该何所是从,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甚至自己到底是谁都感到困惑。

当有人告诉我:“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了。”我通常都会恭喜他们他们会很不解地问:“难道你觉得困惑是好事吗?”我让他们去审查困惑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不是困惑。困感是:“我不知道但我应该知道。”或是“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否可以放下“你应该知道,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呢?换句话说,你是否能放弃寻找一个概念上的定义以获得自我感呢? 你是否能够停止用思考来取得身份认同呢?当你能够放下你应该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谁的信念时,那份困惑会如何呢? 项刻间它消失了。当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的这个事实,你实际上是进人了一个平安和清明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比思考更为接近你真正是谁。经由思想来定义你自己,其实是限制了你自己。

既定的角色

页码 48

20世纪60年代创始于美国西海岸然后蔓延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嬉皮运动,就是源自于一些年轻人拒绝社会的原型和角色,同时也拒绝既定的行为模式,还有奠基于小我的社会与经济的结构。他们拒绝扮演父母和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重要的是,当时嬉皮运动和恐怖的越战是同步的。越战中,超过57000名美国青年和300万名越南人命丧战场,这个事件让大家看到了社会系统以及潜藏其下心态的疯狂。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极力遵循某种特定的思想和行为,而在60年代,好几百万人开始从集体概念的身份认同中撤离,因为这个集体概念的病态疯狂是如此的明显。嬉皮运动代表着迄今为止,在人类的心灵中最为严峻的小我结构已经开始松懈了

角色中的快乐和真正的快乐

页码 50

如果你觉得不快乐的话,你首先必须要认可它的存在。但不要说:我不快乐。”(I am unhappy,直译为:我是不快乐的)。不快乐和你是什么没有任何关系。你要说:“我内在有不快乐的情绪。”然后去审查它。你的不快乐可能跟你所在的某种情境有关。也许你需要采取行动改变这个情境或是抽身而出。如果形势比人强,那就面对现实,然后说:“嗯,现在,就是这样了。我不去接纳它,就会让自己很惨。不快乐的主要肇因从来都不是情境,而是你对它的想法。去觉察你所思考的内容。把你的想法和情境分开,情境就是情境,它永远是不偏颇的。情境或事实在那里,而你对它的想法在这里。谨守事实,不要编造故事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页码 50

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善尽父母的职能,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职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职能的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防止他们受到危害,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页码 51

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页码 52

如果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你,千万别跟他们说他们是无意识而且被小我掌控的。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地无意识,因为小我会采取防卫的立场。你能够看出那是他们的小我,而不是真正的他们时,就已经足够了。小我的模式,即使是持续了很久的时间,当你的内在不再抗拒它们的时候,有时会奇迹般地消失。抗拒只会给它们更新的力量。即使它们不消失,你可以用慈悲心来接纳你双亲的行为,不需要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需要认为这些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有意识的受苦

页码 53

如果你有年幼小孩的话,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指导和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空间——存在的空间。他们虽然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你并不“拥有”他们。“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种信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许是对的,但是等到他们渐渐长大之后,就越来越不正确了。你对孩子的生活应该如何展开有愈多的期盼,你就会更加地停留在你的心智中,而不是为他们保持临在。就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他们终究会犯些错误,也会经历到某些形式的痛苦。事实上,从你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是犯错了。但对你来说是错误的,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正是他们需要去做或是经历的。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和指引,但是要明白,有的时候还是要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他们快成长为成人的时候。不但如此,有时你甚至还需要允许他们去受苦。他们的痛苦可能是毫无理由的,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犯错的后果。如果你能免除你孩子所有的痛苦,不是很棒吗?不,不是的。如果不经历一些苦难的话,孩子就无法进化为成人,而且会很肤浅,只会与外在形式的东西认同。受苦会驱使你往内心深处走去

有意识地为人父母

页码 54

那么,你如何把本体带入繁忙的家庭生活,还有你和孩子的关系中呢?关键就是要关注你的孩子。所谓关注,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称之为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另外一种是无形的关注。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始终是与“做”和“评价”有关的。“你做功课了没?吃晚饭!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刷牙!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快点准备好!

页码 54

当你看着孩子,倾听,碰触或是帮助他们做一些事的时候,你要保持警觉、定静,完全地临在,除了当下时刻的本然面貌之外,不期盼任何其他的东西。这种方式会让你创造一个属于本体的空间。在那一刻,如果你临在的话,你并不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你就成为倾听、观看、碰触甚至说话的那个警觉、定静和临在。你就是那个在作为之后的本体(being)。

认出(recognize)你孩子的本体

页码 55

就“人”的层面而言,你毫无疑问地比你的孩子优秀。因为你比较高大、强壮,知道的也多,而且能做更多的事。如果你所知道的只限于这个层面,当然会觉得比孩子来得优秀,即使是无意识的。而且,你也会无意识地,让你的孩子觉得样样不如你。在你和孩子之间没有平等,因为你们的关系当中只看外相,而单就外相而言,你们两个当然不平等。你也许很爱你的孩子,但是你的爱只是人类的爱,也就是说,有条件的,占有的,会间断的。只有超越了外相,在本体之内,你们是平等的,而只有当你在自己的内在找到了那个无形无相的向度之后,你们的关系才有真爱在其中。那个临在中的你,那个永恒的“本我”,就能够在另一个人之中辨识出他自己。而对方(在这里就是你的孩子),会感觉到被爱,也就是说,感觉到他的本体也被认出来了。

放弃角色扮演

页码 56

如果你的行动都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用来保护、加强或是顺从你角色的身份认同的话,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力量都会非常地强大。每一个角色都是虚构的自我感,经由它,所有的事都变成是针对个人的,而且还会被心智制造的“渺小我”(little me)和它当时扮演的角色给腐化和扭曲了

病态的小我

页码 58

小我无法分辨一个状况本身,和我们对那个状况的解释及反应,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你可能说,“多么糟糕的一天啊!”但你并不了解,那个寒冷、风和雨或是任何让你有反应的情境本身,并不是糟糕的。它们就是那个样子。真正糟糕的是你的反应,你内在对它们的抗拒,还有因抗拒而产生的情绪。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所谓的好或坏,而是我们对它的想法造成了好坏。”尤有甚者,小我还把受苦和负面反应曲解为乐趣,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小我本身在其中获得了强化。 举例来说,愤怒或怨恨,因为会增加分离感,加强对他人的分别心,而且会创造一个看起来无比坚固的心理立场:“我是对的!”所以它们可以极为有效地强化小我。当你被这些负面情绪占有的时候,如果可以去观察你身体内在生理方面的变化,你会发现这些情绪是如何地妨碍心血管、消化和免疫系统以及其他身体功能的运作

页码 58

每当你处在一个负面状态的时候,你的内在其实有一部分是在寻求负面的事物,并且视它为乐趣,或是相信它可以帮助你得偿所愿。要不然的话,谁会一直抱持着负面情绪不放,让自己和其他人都陷入惨境,而且在身体上创造疾病?因此,每当你发现自己内在有负面心态时,如果那一刻你能够了解到:在你之内有一部分是把这些负面事物视为乐趣,并且相信它是有用的,那么你就已经直接地觉察到你的小我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的认同就从小我转到了觉知。这也意味着小我在缩减,而觉知在增长。

快乐的秘密

页码 60

小我喜爱它对现实(reality)的憎恨。现实又是什么?现实就是本然(whatever is)——不论它是什么。佛陀称之为“tatata”——生命的如是(the suchness of life),它不过就是当下时刻的如是。对如是的反抗是小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创造了小我赖以兴旺的负面状态以及它所喜爱的不快乐

页码 61

“有一天我要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是谁在这样说?当然是小我。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其实不是件大事,只是小事一桩。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思想和情绪发生的时候,对它们有所觉知。这不是一件要“做”的事,只是要警觉地观照。这样说来,你是无法“做”任何事来脱离小我的。当转变发生的时候,就是从思考到觉知的转变发生时,有一个比小我的小聪明更大的智性会开始在你的生活中运作。经由觉知,情绪,甚至思想都不会是个人化的了。它们不具个人色彩的本质会自然流露。在它们之间,再也没有一个“我”了。它们只是人类的情绪,人类的思想。你个人全部的历史,原来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故事,一堆思想和情绪罢了!它们会成为次要的,而且不会再霸占你意识的前端了。它不会再成为你自我感的基础。你就是临在之光,比任何思想和情绪都还要深沉,而且是在它们之前就存在的觉知

工作——小我存在与否

页码 64

很多人都有不受小我控制的时刻。在某些领域有特殊成就的人就有可能在他们工作的时候,完全或是大部分地从小我中解脱。他们可能毫不知情,但是他们的工作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灵性的修持了。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工作的时候非常的临在,而在日常生活中又会落回到比较无意识的状态。这意味着他们临在的状态只是暂时地局限于生活中的一个领城而已。我接触过一些老师、艺术家、护士、医生、科学家社会工作者、服务生、美发师、企业老板还有销售人员,他们工作时并没有在追寻自我,而是完全顺应当时之所需,今人敬佩。他们与工作合一,也与当下合一了,也与当时他们服务的人或是任务合而为一这些人对于其他人的影响,远超过他们提供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每个和他们接触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小我的缓减。即使那些小我强烈的人,都会开始放松,放下防卫,并且在互动中不再做角色扮演。理所当然的是,这些工作时不带小我色彩的人,在他们的工作中都有杰出的表现。任何与他所做之事合一的人,就是在创建一个新的世界。

我也接触过一些人,他们也许技术上非常到位,但是他们的小我却时时地破坏他们的成果。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一部分是放在工作上其他的部分都是在自己身上。他们的小我需要得到个别的关注,如果得不到足够认可的话(可能永远都不够),他们会浪费很多能量在怨恨上。

当有些人不帮助其他人、不与其他人分享资讯或是陷害别人,免得别人会比“我”成功或是比“我”得到更多的荣誉时,这反而是不自觉地伤害了自己的工作。对小我来说,合作是个陌生的名词,除非有暗藏的其他动机。小我不知道,你愈是把别人包容进来,事情会进行得愈加顺利,而且各种事物会愈容易流向你。

小我无意识的核心感受就是“不够”,所以它对别人成功的反应,觉得好像是他们从“我”这里拿走了什么小我不知道,你对其他人成功的怨怼,反而会阻碍你自已成功的机会。为了要吸引成功,不论你在哪里看到它都要随时欢迎它。

第五章 痛苦之身

页码 68

很多人思考的过程大多都是不自主的、自动化的以及重复的。这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静电干扰,并没有真正的用处。严格来说,不是你在思考,而是思考发生在你身上。当你说“我思考”的时候,是暗示你有自主权。它意味着你对这件事情有决定权,在这里你是有选择余地的。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思考”就像“我消化”或是“我循环我的血液”一样,是错误的陈述。消化是自己发生的,血液循环是自己发生的,思考也是自己发生的。脑袋里的声音有它自己的生命。大部分的人受制于那个声音;他们被思想占有,被心智占有。因为心智被过去所制约,你因而被迫不断地重复演出过去。以东方的词汇来说,就是业力(karma)

页码 69

疏离的意思是,你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点,或跟任何人,甚至跟你自己在一起时,都无法感到自在。一直想要得到“回家”的感觉,但却总是无法放松自在。20世纪最伟大的几个作家,像卡夫卡(Franz Kafka),加缪(Albert Camus),艾略特(T.S. Eliot),乔伊斯 (James Joyce),他们体会出“疏离”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普遍的困境,也许他们自身就有很深的感触,所以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家并没有提供解决之道。他们的贡献就是:反映我们人类的窘境,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它。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窘境,就是迈向超越它的第一步。

情绪的诞生

页码 70

当被逼到绝路时,一股强烈的能量会突然升起,给予身体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是原始的愤怒。这些本能反应和情绪很相近,但是在字面上的真意并不是情绪。本能反应和情绪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本能反应是身体对外界情况的直接反应。而另一方面,情绪则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页码 70

间接的,一种情绪可能也会是对某种实际情况或事件的反应,但是,情绪对事件的反应是经由心智阐释的过滤,思想的过滤,也就是说,经由“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我和我的”这些心理上的概念的过滤。比如说,当有人告诉你一辆车被偷了,你应该是不会有什么情绪的。但如果被偷的是“你的”车,你可能会非常地生气。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小小的心理概念“我的”,就会激起那么强烈的情绪。

情绪和小我

页码 70

身体相信脑袋中的声音所诉说的故事并对它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就是情绪。而这些情绪接下来又把能量反馈给当初创造它的思想。这就是介于未受审查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创造了更多情绪化的思考以及情绪化的杜撰故事。

页码 71

什么是负面情绪呢?就是对身体有害的,干扰身体平衡、和谐运作的情绪。恐惧、焦虑、愤怒、怨恨、悲伤、仇恨或极度的厌恶、嫉妒、羡慕——它们都会阻碍能量流向身体,影响心脏功能以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荷尔蒙的分泌等等。即使是主流医药界,虽然对于小我运作的方式所知甚少,但也开始体认到负面情绪状态和身体疾病之间的关联。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情绪也会影响你所接触的人,同时间接地经由一连串连锁反应,也影响到无数你不认识的人。有一个对所有负面情绪的统称就是:不快乐。

页码 72

小我产生的情绪是从心智对于外在因素的认同而衍生出来的,而外在的因素当然都是不稳定而且时刻变化的

怀抱过去

页码 73

“过去”是以“记忆”的形式在你之内存活,但是记忆本身并不是问题。事实上,经由记忆,我们才能从过去和过去的错误中记取教训。只有当记忆(就是有关过去的思想)完全地掌控你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负担,变成问题,而成为你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过去所制约而形成的个性,就成了你的牢笼。你把自我感投注在记忆之中,视这些故事为你自己本身。这个“渺小的我”就是遮蔽你真实身份的幻相,让你看不见自己是永恒无形的临在。

页码 74

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此刻都无法阻止你活在当下;而如果过去无法阻止你此刻活在当下,那么它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

个人和集体

页码 74

当任何负面情绪升起,如果在当下不能完全地以它的原貌被面对和看见的话,它就不会完全地消失,而会遗留下来一些残余之痛。

特别是孩子,他们会觉得有些负面情绪过于强烈而无法面对,因此会试图不去感受它们。如果没有一个完全有意识的成人,在旁边以爱和慈悲的理解去指导他们直接面对情绪的话,在那一刻,孩子的唯一选择,就是不去感受情绪。很不幸,当孩子长大成人时,那个早期的防御机制通常还是存在。那个未受认可的情绪一直在他或她之内存活,然后以间接的方式显现出来,像焦虑、愤怒、突发的暴力、郁范的心情,甚至身体上的疾病。在有些例子中,它还会妨碍或是破坏每一份亲密关系。大部分的心理治疗师都碰到过一些病人,刚开始的时候,都说自己的童年非常快乐,最后的事实却完全相反。这些也许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没有人的童年可以免于情绪伤痛的。即使你的双亲都开悟了,你还是在一个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世界中长大。

那些没有被完全面对、接纳和放下的强烈负面情绪,会残留余痛,然后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量场,在你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存活。它不仅包括了童年时的痛苦,还有后来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时期加诸其上的痛苦情绪,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小我的声音创造的。当虚假的自我感是你生活的基础时,你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伴侣就是这种情绪上的痛苦。

这个在每个人之中存活的能量场,是由陈旧但却仍然十分活跃的情绪所组成的,它就是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如何以戏剧化事件为食

如果有其他的人在场,特别是你的伴侣或是亲密的家人,痛苦之身就会试图去激怒他们-也就是说去“按他们的按钮 (push their buttons)”–而以接下来的剧码为食。痛苦之身最喜欢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因为这是它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当他人的痛苦之身决定要把你拖下水来一起唱戏时,你是很难抗拒的。它直觉地就会知道你最弱和最痛的点在那里。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的话,它会一试再试。痛苦之身是一个未成熟的原始情绪,还在寻求更多的情绪。对方的痛苦之身想要唤醒你的,好让两个痛苦之身彼此用能供养对方。

很多人际关系,都会定期演出暴力和破坏性痛苦之身的插曲。对一个孩子来说,目睹双亲痛苦之身演出的情绪暴力,是无法忍受的痛苦。但这却是全世界上百万名儿童的命运,也是他们每日面对的噩梦。这也是人类的痛苦之身世代传递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每个插曲之后伴侣们和好了,然后在小我能够容忍的极限范围内,会有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

大部分的痛苦之身都同时要加诸痛苦给别人,并且让自已承受痛苦,但有些会是比较倾向做加害者或是受害者。两者都以暴力为食不管是情绪暴力或是肢体暴力。有些觉得自己“坠入情网”的情侣.其实是双方的痛苦之身非常互补因而产生吸引力。有时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在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指派好了。有些原来以为是天作之合的婚姻,到头来才发现原来是地狱制造的。

如果你曾经养过猫,你就知道,即使看起来它好像睡着了,它还是知道周遭发生的事,因为只要有丝毫不寻常的声音出现,它的耳朵就会向声音来源处移动,眼睛也会稍稍张开。休眠中的痛苦之身也是如此。在某个层面上,它们还是醒着的,伺机而动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触发它们的机会。

娱乐、传媒和痛苦之身

页码 79

如果你对我们当代的文明不是很熟悉,或是你是从另外一个年代或是其他星球刚刚来到地球的话,有一件会让你很惊讶的事就是,上百万的人喜爱而且花钱去观赏人类如何自相残杀、互相虐待,然后称它为“娱乐”。为什么暴力电影会吸引那么多的观众?这个产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助长人类对不幸的瘾头。很显然,喜欢看那些电影的人是因为他们想要觉得难过。到底人的内在有什么东西是喜欢去感觉难过,然后称之为好的?当然,就是痛苦之身。整个娱乐界的很大部分都是在豢养它。因为,除了过度反应、负面思考、个人戏剧化事件之外,痛苦之身也透过电影和电视荧屏的替代方式来延续自己。痛苦之身撰写和制作这些影片,然后痛苦之身花钱去观赏它们。

集体女性痛苦之身

页码 81

几乎所有的女性都负担了集体女性的痛苦之身,尤其在月经来潮之前最容易被触发。在那段期间,很多女性深受强烈的负面情绪所苦。

如果在我们的地球上男女能量的平衡不曾被破坏的话,小我的扩张就可以大大地被抑制。人类就不会对大自然宜战,而且我们也不会与自己的本体如此地疏离。

页码 82

目前的状况就是,女性特质的压抑已经内化了,甚至对大多数的女性来说也是如此。由于长久的压抑,很多女性感受到神圣的女性特质的时候,对她们而言是种情绪上的痛苦。事实上,它已经转化成为她们痛苦之身的一部分,和千年来女性饱受生育、强暴、奴役、虐待和暴力死 亡累积的痛苦结合在一起了。

国家和种族的痛苦之身

页码 82

在那些痛苦之身沉重但不强烈的国家,人们逐渐地试图想要麻醉自己,以逃离集体的情绪痛苦。

中国沉重的痛苦之身,因为广为流行的太极拳的修炼而减轻。每天在城市街道上和公园中,上百万的人在练习这种可以让头脑平静的动态冥想。这使得他们的集体能量场有显著的 不同,可以帮助减少思维、创造临在,既而减轻痛苦之身。

第六章 破茧而出,重获自由

临在 (presence)

页码 86

当我们的谈话结束后,我很满意自己目睹了另一个人临在的扬升。我们以人的形式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要把那个向度的意识带进世界 中。我也同时目睹了痛苦之身的削减,不是经由与它抗争,而是借由带 进意识之光。 当她离开几分钟以后,有个朋友来我这里送点东西。当她一踏进我 的房间,就说:“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这里的能量很沉重而且浑浊。我都快吐了。你要把窗户打开,熏一些香。”我解释说我刚才目睹s了一个痛苦之身很沉重的人做了一个重大的释放,而她感觉到的一定是刚才释放出来的能量。然而我的朋友不想留下来多听,她马上就要走人。

孩子的痛苦之身

页码 88

孩子也有可能从父母那里承接了他们的痛苦之身,所以父母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高度敏感的孩子也特别容易被父母的痛苦之身影响到。目睹父母演出的疯狂戏码,带给孩子无法承受的情绪痛苦,所以这些敏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常常会有沉重的痛苦之身。很多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隐藏痛苦之身,所以商量好,“我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是骗不了孩子的。因为即使父母试着保持礼貌来说话,但是家庭中还是会弥漫着负面能量。被压抑的痛苦之身极度地有毒性,甚至比公开活跃的痛苦之身毒性还大,这个心灵上的毒害会被孩子吸收,而用来建立发展他们自己的痛苦之身。

页码 88

当孩子被自己的痛苦之身攻击时,你所能做的就是保持临在,好让自己不被卷入情绪化的反应中。这样孩子的痛苦之身只能在自身上找食物。痛苦之身有时非常的戏剧化。不要随它演出,不要太认真地对待它。如果痛苦之身因索求不遂而被触动了,不要立刻屈从于它的需求。否则,孩子就会学到,“我愈不开心,我就愈能得到我想要的。”这样会造成他未来生活的功能失调。痛苦之身会对你的无回应而沮丧不已,因此在它平息之前可能会反弹得更厉害。所幸在孩子身上,痛苦之身表演的插曲通常比成人来得短促。等它平息下来之后一段时间,或是第二天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谈谈这件事。但是不要告诉孩子痛苦之身的事,而是用问问题的方式。比如说,“昨天你不停尖叫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来了,你记得吗?它感觉起来如何,感觉好吗?那个来到你身上的东西,它有个名字吗?没有名字?那如果给它起个名字,它应该叫什么呢?如果你能看得见它的话,它长得什么样子?你能不能把它的样子画出来看看?当它离开的时候,它怎么样了?回去睡觉了吗?你觉得它还会再回来吗?

不快乐

页码 89

痛苦之身的不快乐,始终与引发它的直接原因明显地不成比例。换句话说,它是过度反应。这是认出痛苦之身的方法,但是通常都是旁观者(不是受害者)才看得出来。有沉重痛苦之身的人很容易就找到理由烦恼,生气,受伤,悲痛,或恐惧。很多其他人会耸耸肩膀一笑置之,或是根本没注意到的小事,都会变成他们极度不快乐的明显肇因。当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导火线而已。它们让那些陈年累积的情绪起死回生,转移进入脑袋中,扩大并且赋予小我心智结构更多能量。

痛苦之身和小我是近亲,他们彼此需要。导火线事件或状况发生时,通常会透过极度情绪化小我的过滤来予以解释和回应。也就是说,这些事件的重要性会被完全地扭曲。你是经由内在情绪化和过去的观点,来看待现在的时刻。换句话说,你所看见和经历的,不在那个事件或状况中,而是在你的心中。有的时候,事件或状况是有些恼人,但是经由过度反应你强化了它。这样的过度反应和强化,就是痛苦之身需要和喜爱的,是它的食物。

被沉重的痛苦之身掌控的人,几乎不可能从他扭曲的观点,也就是极度情绪化的故事中抽身而出。在故事中,如果负面情绪愈多,它就变得愈加沉重而不可理喻。所以,他无法接受故事的原貌,而把它扭曲成他要看到的事实。当你完全被困在思考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中时,你是无法脱身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出路。你被困在自己的电影和梦境之中,困在自己的地狱之中。对你而言,这就是唯一真相,因为没有其他的可能。从你的立场来说,你的过度反应也是唯一可能的反应。

破除对痛苦之身的认同

页码 90

当面临这种活跃痛苦之身的人挑衅的时候,需要高度的临在才不会随他起舞。如果能保持临在,有的时候你的临在会让对方撤离他对自己痛苦之身的认同,而突然经历到奇迹般的觉醒。也许这种觉醒很短暂,但是觉醒的过程已然展开。

页码 91

埃塞尔在我的沙发上坐下来,烦躁不安,双手也在战抖。她从随身的档案夹里拿出信件和文件,把它们摊开铺在沙发和地板上。我立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身体内在的一个调光开关被打开了,然后调到了最高强度。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保持开放、警觉和高度临在——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临在。我无思想、无评断地看着她,同时在不带任何心理评论的宁静之中倾听。一连串话从她嘴里倾泻而出。“他们今天又发给我一封烦人的信。他们对我展开复仇计划了。你一定要帮我。我们需要一起抵抗他们。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邪恶的律师。我会失去我的房子。他们威胁说要驱逐我!”原来她因为物业管理人员未能修复好她的房子,所以拒付管理费。他们就反过来威胁说要告她。她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左右。我坐着,看着她,聆听她。突然之间她停止说话,看着她身边的纸张好像大梦初醒一般。她变得很平静而且温和。她的整个能量场都改变了。然后她看着我说,“这一点都不重要,是吗?”“不,不重要。”我说。她又安静地坐了几分钟,然后拾起她的文件离开了。第二天早上她在街上拦住我,有点怀疑地看着我,“你对我做了什么?昨天晚上是我多年来第一次睡得那么香,说实在的我睡得像个婴儿似的。”她相信我对她“做了”什么,但是我什么都没做。她应该问我没对她做什么,而不是对她做了什么。我没有做出反应,也没有确认她故事的真实性,也没有喂养更多的思想给她的心智,或是喂养更多的情绪给她的痛苦之身。我只是允许她去经历她当时所经历到的,而允许的力量就在于不干涉和无为。保持临在,永远比其他任何你可以说或是做的,都来得无限强大。当然,有时保持临在也会有随之而来的话语或动作

页码 92

在临在的定静中,你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在无形的本质和对方的合而为一了。领悟到你与他人的合一才是真爱,真关怀,真慈悲。

导火线

页码 92

一位小时候被父亲肢体虐待的女性,可能会发现,在与任何男人的亲密关系中,她的痛苦之身都很容易被触动。或者是,组成她痛苦之身的情绪会让她被那些痛苦之身和她父亲相近的男人所吸引。她的痛苦之身会觉得,那些可以给它更多同样痛苦的人,特别有魅力。那种痛苦有的时候会被误解为“坠入情网”。

页码 93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痛苦之身启动的时候认出它,你很快也会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导火线最容易触动它,也许是某种情境,或是其他人所做或所说的事情。当这些导火线出现的时候,你要立刻认出它们的真实面貌并且进入一个高度的警觉状态。在一两秒钟之内,你会注意到自己情绪的反应,就是正在扬升的痛苦之身。但是如果你在警觉的临在状态,你就不会与它认同,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会掌控你,而成为你脑袋里的声音。如果这时,你和你的伴侣在一起的话,你可以告诉他,“刚才你说的(或做的),触动了我的痛苦之身。”事先和你的伴侣约定好,当你们两人之中有人做了或说了什么而触动了对方的痛苦之身时,要马上说出来。这样一来,痛苦之身就不能再借由在亲密关系中制造戏码而更新它自己,它不但不会把你拖入无意识当中,反而会帮助你完全地临在。

从痛苦之身破茧而出

页码 95

比较重要的问题应该是,“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才能从对痛苦之身的认同当中解放出来呢?”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需要任何时间。当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出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你内在的痛苦之身,光这份知晓就足以打破你对它的认同。当与它的认同停止时,转化就发生了。那份知晓,可以抑制旧有情绪的升起并防止它进入你脑袋中,也不会让它接管你的内在对话、掌控你的行为和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能再利用你然后经由你来更新自己了。那些老旧的情绪很可能还会在你之内存活一段时间,而且不定时地还会再度升起,有时也许还会拐骗你再度与它认同,因而模糊了那份知晓,但这是暂时的。不要将旧有的情绪投射到情境上的意思就是:在你之内直接地面对它。这也许并不好受,但是它不会置你于死地的。你的临在完全足以包容它。这个情绪不是你的本质。

第七章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

你认为自己是谁

页码 97

如果平安是你真心想要的,那么你就会选择平安。如果平安对你来说,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是灵体而不是一个渺小的我,那么,当你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人或情境的冲突时,你不会做出任何反应,而且会全然地保持警觉。同时,你会马上接纳那个情境,进而与它合一,而不是对立。然后,从你的警觉之中,就会产生回应。做出回应的,是真正的你(意识),而不是你所认为的自己(渺小的我)。这个回应会非常地有力量、有效率,而且不会把任何人或情境视为敌人。

页码 97

对自己的观点愈是受限,而且愈是以狭隘的小我观点看待自己的话,你就会愈加看见、关注以及反应小我的种种限制,还有他人内在的无意识。他人的“过错”,或是你眼中他人的过错,对你而言,就成了他们的身份表征。也就是说,你只会看到他们身上的小我,从而强化了自身的小我。你是在看“着”(at),而不是看“穿”(through)他们身上的小我。是谁在看着他们身上的小我呢?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页码 98

你不是小我,所以当你觉知到内在的小我时,你还是不知道你的本质,你只知道你所不是的本质。但是,经由知道你所不是的本质,去真正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就解除了。没人可以告诉你“你是谁”。他们只会给你另一个概念(concept),概念是无法改变你的。你的真实身份不需要你去相信它。事实上,每一个信念都是障碍。它甚至不需要你的理解,因为你已经是你真实的自己了

丰盛

页码 98

你认为这个世界吝于给你的,其实是你吝于给予这个世界的。你吝于付出是因为你的内心深信自己是渺小的,而且没有东西可以付出。花几个星期试试以下这个方法,看看它会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实相:试着将你认为别人吝于给你的东西——赞美、感激、协助、关爱等等,给予人们。你没有这些东西吗?那就假装已经拥有了它们,然后它自然就会到来。在你开始付出之后没多久,就会开始接收了。

认识自己与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

页码 100

心理分析和挖掘你的过去并不是错的,只要你别把“认识自己”和“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混为一谈。那份5000页的报告是关于你的:就是那些被过去所制约的心智的内容。你从心理分析或自我观察中所得到的,都是关于你的。它不是你。它只是内容,不是本质。超越小我就是要从内容中撤离。认识自己就是做自己(being yourself),而做自己就是停止与内容认同。

你可以知道成千上万关于自己的事情,但仍然不知道你是谁。 因为这种认识与对信息的概念性认识无关。 这是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之前用蜂蜜做了类比。 你可以了解蜂蜜,或者你可以品尝蜂蜜,因为当你品尝蜂蜜时,蜂蜜就变成了你。 它与你融为一体,对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一种非概念性的方式了解你是谁,就是完全成为你自己,就是接触到你只能在当下时刻进入的更深层次的存在,换句话说,从垂直维度进入到你的本质。

混乱和较高次序(higher order)

页码 101

思想将情况或事件予以孤立,然后称之为好或坏,好像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对思想的过度依赖,会让实相分裂成碎片。这个分裂的碎片就是幻相,但是当你困在其中时,它看起来可是真实无比。然而宇宙却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在其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相关联,无法单独存在的

页码 102

心智常常很难了解,那些看似随机发生的事件,其角色或目的为何,就像每块拼图在整体中的位置一样。但是,没有任何事件是随机的,也没有事件和事物是独立存在,与其他人、事、物无关的。组成你身体的原子,曾在宇宙星辰中历经淬炼锻造,即使最小一件事情的起因,基本上也是无限的,而与整体以一种无以名之的方式相连。如果你想对任何事件的起因追本溯源,恐怕得一路找回创造的太初。宇宙不是混乱的,宇宙(cosmos)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次序。但这不是人类心智可以理解的次序,只能偶尔有所一瞥罢了。

不在意所发生的事情

页码 102

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和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花了超过五十年的时间,在全世界各地讲学,试图借由话语——也就是内容——来和人们交流言语和内容无法表达的观念。在他晚年的一场演讲中,他问了一个让听众非常惊讶的问题:“你们想知道我的秘密吗?”每个人立刻竖起了耳朵。听众当中有很多人听他的演讲二三十年了,可是还是无法领会其中的精髓。这么多年了,大师总算要透露领悟的关键。“这是我的秘密,”他说,“我不在意任何发生的事情。”

当“我不在意任何发生的事情”时,它隐含了什么道理?它意味着,我内在是与所有发生的事情和谐一致的。当然,“发生的事情”,指的是每一刻的如是(suchness),而当下的“如是”是已经在那里,如它之所是了。每一刻都只是在当下,它不会在过去或未来。而“如是”指的就是在每一刻中,内容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所谓与本然(what is)一致,就是说,我们的内在与当下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不抗拒”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在心理上为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只是让它存在。这是否意味着,你不能再采取任何行动,好为你的生命带来改变呢?正好相反! 当你的行动是基于内在与当下时刻的和谐一致时,你的行动会被生命本身的智性赋予更多力量。

小我和当下时刻

页码 104

小我可以简单地被定义为:一个与当下时刻失调的关系。而在每个当下,你就可以决定你和当下时刻要有什么样的关系。

页码 104

小我以三种方式来看待当下时刻:达到目标的手段,一个障碍,或是一名敌人

  • 对小我来说,当下时刻最多不过是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手段。它会把你带到看似更为重要的未来
  • 当这个模式变得更为明显时(这是很常见的),当下时刻就被视为 一个需要被克服的障碍了。
    因此,不耐烦、沮丧还有压力就随之而起。在我们的文化中,这就是很多人每天生活的实相和常态。生命,也就是当下,被视为是一个问题,然后你就居住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而除非这些问题都获得解决,否则你无法快乐,无法满足,或是无法开始真正的生活——起码你是这么认为
  • 最糟糕而且很常见的就是,将当下时刻视为敌人。
    当你痛恨眼前正在做的事,抱怨周遭的事物,咒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当你的内在对话包含了“早知道就该”和“早知道就不该”,或责怪和控诉的字眼,那么你就是和“本然”(what is)在较劲,和既成的事实在较劲。你把生命当成敌人,而生命就会说:“你要战争,你就得到战争。”外在实相永远是你内在状态的反映,你也因此会经验到外在的实相是敌对的。

排除时间

页码 107

时间是生命的水平向度,实相的表层。然而,生命还有纵向的深度,只有经由当下时刻的大门才能够接触到它

页码 107

别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时间,要把时间移除。将时间从你的意识中排除,就是将小我从你的意识中排除。这是唯一真正的灵修方法。 当我们说到排除时间,当然指的不是钟表的时间。钟表时间有其实际用途,例如,与他人约定见面或是计划一趟旅程。没有钟表时间,我们几乎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正常生活。我们谈的是排除心理上的时间。心理上的时间指的就是小我心智对过去和未来的无尽关注以及拒绝与生命合一。与当下时刻必然存在的本然(isness)和谐一致,就是与生命合一。

页码 108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间最强大力量的关键。经由不抗拒,意识(灵性)就从形式的桎梏中获得解放。内在对外在形式的不抗拒——对本然或眼前发生之事没有任何的内在抗拒,就等于是否定了外在形式的绝对实相。抗拒使得这个世界和属于它的事物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坚固,也更为持久,这些事物包括你自己的形相认同——你的小我。

梦者和梦

页码 109

当我们早上醒来的时候,昨晚的梦早已消逝,而我们会说,“哦! 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不是真的。”但是,梦里的一些事物应该是真实的,否则不会如此活灵活现。当死亡迫近时,我们回首一生,也会纳闷这一切是否只是一场梦。

有梦,即有梦者。梦就是一个短暂的形相游戏。它自成一个世界,相对来说是真实的,但不是绝对地真实。而梦者,就是形相在其中来来去去的绝对实相。梦者并不是梦中人。梦中人是梦境的一部分;梦者是梦境发生之处,也是梦境得以发生的基础,它是相对后面的绝对,时间后面的永恒,在形相之内以及之后的意识。梦者就是意识本身,也是你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要从梦中苏醒。当我们从梦中苏醒时,小我创造的人间戏码就此终结,而一个更祥和、更美好的梦会升起。这就是新世界。

超越限制

页码 109

形相意味着限制(limitations)。我们在此不仅是为了体验限制,更要借由超越限制而在意识中成长。有些限制可以在外在层面中克服。有些生命中的限制是必须学会与其和睦相处的,而且只能在内在将其克服。每个人迟早都会碰上这种内在的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让你困在小我的过度反应中,也就是处于极端不快乐的状态;或者是,经由对本然(what is)的完全臣服而在内在之中超越它们。这就是这些限制所带来的教诲。意识的臣服状态(surrendered state)在你的生命中开启了一个纵向的向度——有深度的向度。借由这个向度,一些无价的事物就被带到这个世界上,否则这些事物仍将处于未显化的状态

容许小我的缩减

页码 111

最常见的小我修复机制就是怒气,它可以使小我短暂但是剧烈地膨胀。所有的修复机制对小我来说都很理直气壮,但实际上却是功能失调的。功能失调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肢体暴力以及在冠冕堂皇的幻想中自我欺骗。

有一种特别强而有力的灵性修持就是:有意识地允许小我被缩减,而不试图去修复它。我建议你不妨经常实验一下。比方说,当有人批评、责怪或是辱骂你的时候,先不要立刻还以颜色或急着为自己辩护,试着什么都别做。让自我形象维持在被缩减的状态,全神贯注在内心深处此时的感受。一开始几秒钟的时间,你可能觉得很不舒服,好像自己的尺寸缩小了似的。然后,你也许会感觉到内在有一种非常鲜活的开阔感。其实你完全没有被缩减,事实上,你扩展了。然后,你会很惊讶地发觉:当在看似被缩减的状况下,而丝毫不加以抗拒和反应时(不仅是外表,内在也是),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被缩减了。而经由变得“较少”,你变得更多了。当不再护卫或是试图强化自己的外在形相时,你便从对外在形相和心理自我形象的认同中跳脱。经由变得较少(就小我的观点而言),实际上你经历了一次扩展,创造了空间让本体得以显露。真正的力量,也就是你超越形相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从外表看似被减弱的形相中闪耀出来。

尤其是当你甘于默默无闻,甘于退居幕后,你就能和宇宙的力量合一。在小我眼中的弱点,实际上却是唯一真正的力量。灵性的真理与当代文化的价值及其制约人们行为的方式,是完全对立的。

古老的《道德经》教导我们,“做世界的山谷”(为天下),而不要做高山。这样你就回归到整体,而天下都是你的(诚全而归之)。

第八章 发现内在空间

页码 116

“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This,too,will past.)

到底是什么使得这简单的几个字这么有威力?只从表面上来看,当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这些字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但同样地,它们也会降低我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因为:“别太得意了,它不会长久的。”这好像是当好事出现时,这些字的含义。

页码 116

当我们能认识到“无常”时,就能够做到“不执著”。不抗拒、不评断、不执著,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面相。

物体(object)意识和空间(space)意识

页码 118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充塞着各类事物:物质性的事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的事。他们的生命就像人类的历史一样,如同英国首相丘吉尔描述的“一件屁事儿接着一件”(one damn thing after another)。他们的心智充斥着杂乱的思想,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物体意识的向度,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到的主要实相,这也就是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平衡的原因。物体意识需要空间意识来平衡,才能让健全的心智重返我们的地球,也让人类能够完成使命。空间意识的扬升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空间意识意味着,除了对事物有意识之外(指的是能意识到感官的觉受、思想和情绪等),你始终有一股觉知的暗流在意识之中。所谓觉知就是指:不仅对物体、事件有意识,也意识到自己是有意识的。

页码 118

如果能在外在事件发生时,感受到内在那个警醒定静的背景状态的话,那就是它了!在每个人里面都有这个向度,但是大部分的人完全没有觉察到它。有的时候我会借由这句问话来指出它:“你能感受到自己的临在吗?”

电视

页码 120

避免观看那些不停用各种画面(而且每两三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转换的)来袭击你的节目或是广告。过度地观看电视,尤其是看多了以上那种节目的孩子,特别容易得注意力缺乏症,现在全球有几百万名这样的心理失调的儿童。注意力的短缺会让你所有的观点和人际关系都肤浅而且不能让你满足。在那种状态下,不管做什么,或是采取什么行动,都会缺乏品质,因为品质是需要高度专注的。

辨识出内在空间

页码 121

如果能够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满足、愁烦、焦虑、忧郁、绝望或耗尽在其他负面的状态中;如果能够享受极其简单的事物,像聆听雨声、风声;如果能够欣赏掠过天际的云彩的美丽,或是有时可以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或是需要其他娱乐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报地从内心深处对一个陌生人发出善意……那就说明了,无论如何的短暂,在从未间断思考的人类心智中,有一个空间已经打开了。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种鲜活的平安感觉,即使非常的细微。

页码 122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正确的行动

页码 124

不是产生一个反应来对抗这个情境,而是与它融合,然后解决之道就从这个情境本身中升起。实际上,观看和聆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那个警觉定静的本身。这样一来,如果可能或需要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会采取行动,或者说:正确的行动会经由你而发生。所谓正确的行动是指:对整体而言是正确的。当行动完成了以后,那份警觉和宽广的定静还是存在。没有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高举双手叫道:“耶!”也没有人会说:“瞧,那是我做的!”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内在的广大空间。一旦创造发生了,进入了物质形相之中,你要小心不要让那个“我”或“我的”的概念又升起。如果你居功于你的成就,小我又回来了,而那个广大空间就会被遮盖了。

认知(perceiving)但不评断(naming)

页码 124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周遭的世界只是有个模糊的了解,尤其是当周边环境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的时候。他们脑袋里的声音夺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人觉得,当他们旅行和探访不熟悉的地方或是国外时,会比较有活力,因为那时他们的感官觉受力,也就是经验事物的能力,比思考占有更多的意识。他们会变得比较临在。但有一些人,即使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完全被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所占据。他们的认知和经验被当下立即的评断给扭曲了。他们其实哪里都没有去,只是他们的身体在旅行而已,他们还是在自己的老地方:脑袋里。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旦我们认知到了一些事物,我们就立刻让小我(虚假的自我)来予以评断、阐释,和其他事物比较,决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它,称它为好或坏。这些人是被囚禁在念相和物体意识之中。除非强迫性和无意识的评断习惯能够停止,或至少能觉察到它并且在它发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否则你在灵性上就无法觉醒。我们的小我就是经由不停地评断的过程而得以续存,成为那个不受观测的心智。当它停下来,甚至只是当你觉知到它时,你就有了内在空间,而不会被心智占据。

谁是经验者

页码 126

所有的知晓(knowing)都是在二元对立的范畴内,受限于主体和客体,知晓者和被知者。那个主体,我,一个知晓者,没有它的话,任何事物都无法被知晓、被觉察、被思考或被感觉到,所以它一定是要维持一个永远无法被知晓的状态。这是因为那个“我”是没有形相的。只有形相才能被知晓,然而,没有那个无形的向度的话,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无由存在。它是这个世界生灭于其中的光明空间。那个空间就是我本是的那个生命,它是无时间性的。“我本是”是无时间性的,永恒的。在那个空间里发生的事,都是相对而短暂的:乐与苦,得与失,生与死。 去发掘内在空间并且寻得那个经验者的最大障碍就是,你被那个经验迷惑而在其中丧失了自己,意思就是意识在它自己的梦中迷失了。你被每一个思想、情绪、经验欺骗到了一个程度,以至于你事实上已经在一个梦幻的状态中了。这已经变成了几千年以来,人类一个普遍的状态。

呼吸

页码 127

觉知你的呼吸,可以把注意力从思想上转移开,并且创造空间。它是创造意识的一种方法。虽然整个意识早就以未显化(unmanifested)的状态存在了,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意识带进目前的这个向度当中。觉知你的呼吸,注意到呼吸的感受,体会空气进出你身体的感觉。注意在呼吸时你胸部和腹部是如何微微地扩张和收缩。一个有觉知的呼吸就足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思想续流之中,创造一些空间。每天试着多做几次有觉知的呼吸,这是把空间带入你生活的绝佳妙方。即使你和一些人一样,每天观呼吸冥想两个小时或更久,其实你仅仅需要觉知到一个呼吸(你一次也只能觉察到一个)就够了。其余的都是记忆或期待,也就是说:思想。呼吸并不是你在“做”的事情,你只是目睹它的发生。 呼吸是自然发生的,是你身体内在的智性在运作。你需要做的就是目睹它的发生,不需要紧张或费力。同时,注意呼吸中的暂停时段,尤其是在你呼气终了、准备开始吸气时的那个定静点。

上瘾症(addictions)

页码 128

如果你有一个强迫性的行为模式,像抽烟,暴食,喝酒,看电视,上网成瘾或任何其他的瘾头,这是你可以做的:当你注意到那个强迫性的需求在你之内升起的时候,停下来,然后做三次有意识的呼吸。这样可以创造觉知。然后花几分钟去觉察那个强迫性的冲动本身,它是你内在的一个能量场。有意识地去觉察你身体或心理要摄取或消耗某种物质的需要,或是要把那个强迫性行为表达出来的欲望。然后再做几次有意识的呼吸。之后也许你会觉得那个强迫性的冲动已经消失了,至少目前是。或许你会觉得它还是掌控你,使你不得不沉溺于它,或是把它表达出来。不要视它为一个问题,把你的上瘾症作为上面描述的那种觉知练习的一部分。当觉知增加时,上瘾的模式会变弱并且最终会瓦解

失去自己以找到自己

页码 132

人们无意识地试图强调他们有形世界身份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你够警觉的话,你可以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无意识的模式:要求自己的功劳被认可,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生气或是难过;经由诉说自己的问题、生病的经过或是装腔作势以得到关注;在别人还没问你之前就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比关心别人多,也就是说,利用别人来作为你小我的反映或是提高小我;试着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拥有的东西,知识,好看的外表,地位,体能优势等,好让人另眼看待;经由对人或事愤怒的反应来暂时地膨胀小我;觉得事情都是冲着你来的,因而感觉被侵犯了;以无用的心理或口头的抱怨来证明你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需要被关注,或是需要看起来很重要

第九章 你的内在目的

页码 134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了解:生命具有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内在目的与你的本体有关,而且是最主要的。外在目的与你的作为有关,而且是次要的。虽然这本书谈的主要是内在目的,在本章和下一章中,也会讨论如何使你生命中外在和内在目的和谐一致的问题。然而,内在和外在是如此紧密地相连,你几乎不可能只谈一个而忽略另一个。你的内在目的是觉醒,就是这么简单。这个目的对地球上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它就是人类的目的。你的内在目的,是整体目的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整体,包括了宇宙及其萌生中的智性。你的外在目的会随时间而改变,也会因人而有很大的差异。找到你的内在目的,并且活出和它的一致性,是你成就外在目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也是真正成功的基础。当然,就算没有这个一致性,你仍然可以经由努力、奋斗、决心、下苦功或是投机取巧而有所成就。但是,在这些努力当中却没有喜悦可言,而且无可避免地会以某种形式的受苦作为结束。

觉醒

页码 135

当觉醒的时候,你不会再迷失在思想当中,而能体认到,其实你就是思想背后的觉知。自此,思想不再是那个自我服侍(self-serving)的自发活动,占有你并且控制你的生活。觉知取代了思想,思想无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为觉知的仆人。觉知就是与宇宙智性(universal intelligence)有意识地联结。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临在,有意识而无思想。 觉醒过程的开始要仰赖恩典的行动。你不能促使它发生,或是预先准备好迎接它或是累积功德来得到它。虽然我们的头脑非常热衷于此道,但是觉醒不是靠一个循序渐进的理性步骤可以达到的。你也毋须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它可能先降临在罪人身上,而不是圣者身上,不过这都不一定。这就是为什么耶稣会和各式各样的人来往,不是只限于受尊敬的人。对于觉醒,你什么都不能做,无论你做什么,都可能会是小我试图要把觉醒或者开悟加入它最有价值的收藏品行列,以便让自己更加重要,并且更为壮大。你把觉醒这个概念,或是一个觉醒甚或开悟者的形象加到心智当中,然后试着活出那样的形象,而忘却了觉醒本身。想要活出一个你加诸在自己身上或是别人给你的形象,是非常不真实的生活,这也是另一种小我扮演的无意识角色。

一段关于“内在目的”的对话

页码 137

如果养育孩子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那么当他们不需要你,甚至不听你话的时候,你的意义会怎样呢?如果帮助他人给你生命带来意义,你就得期望别人要始终比你差,如此,生命才会持续有意义,同时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如果出类拔萃的欲望,或是在某种活动上的成功会为你带来意义,那么,如果你无法获胜,或是你致胜的运气有一天到了尽头(总是会的),那又如何?到时候,你就必须仰仗你的想象力或是记忆来寻找意义,而想象力和记忆都是无法为生命带来满足的。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所谓“做到了”,都是相较其他成千上万的人都“做不到”才会显得有意义。所以你需要别人失败,你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我并不是说帮助他人和照顾小孩,或是在各个领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纯粹只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终是相对的,不稳定的,而且是无常的。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说,你应该让这些活动与你内在的、主要的目的有所联结,如此一来,更深层的意义才会流入你所做的事情当中。

页码 138

你的主要目的之核心——思考和觉知的分离,是经由时间的消失而发生的。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时间的实用性质,例如和他人约定时间或是安排一个旅程。这里指的不是钟表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所谓心理上的时间就是我们心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在无法寻求圆满的未来之中,追寻生命的圆满,同时忽略唯一可以进入圆满的那个点:当下时刻

页码 138

当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处视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时候,时间就消失了。这会赋予你极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时候让时间消失,也会联结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并联结你的本体和你的作为(doing)。当你让时间消失时,同时也让小我消失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做”本身已经成为你注意的焦点了。你所做的事就会成为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管道。

页码 138

每当你感到焦虑或是压力时,外在目的就已经接管了,你也因而忽略了你的内在目的。同时,你忘记了你的意识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在其次

页码 140

不论你在工作场所或是任何其他场合与人相见时,请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如此一来,你在那里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已,而是觉知的场域(field),一个警醒而临在的场域。一开始和某人互动的初衷,例如买卖东西、交换资讯等等,现在都变成次要的了。

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吗?我们该如何评估真正的成功呢?

页码 141

传统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结果。有人说,成功是综合了辛勤工作和运气,决心和才能,或是天时地利结合的成果。以上这些或许是成功的关键,但不是成功的精义。这个世界没告诉你的是(因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你只能“是”成功的。如果这个疯狂的世界告诉你,成功并非成功的当下时刻,而是另指他物时,可别听信它了。那么,成功的当下时刻又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为,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都要有一种品质感。品质意味着关切和关注,它们都是伴随觉知而来的。品质需要你的临在。

页码 141

未来为你所准备的东西,取决于你当下的意识状态。 当你的作为中,充满了本体的无时间性的品质,那就是成功。如果本体不能流进你的作为之中,如果你无法临在,你会在所做的事情当中,在思想当中,在你对外在发生之事的反应当中,迷失你自己。

你所谓的“迷失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页码 142

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极大的差异,而且不会永远持续。外在目的受制于时间,然后会被别的目的取代。而且,认真地投入内在目的(就是觉醒)之后,外在生活环境因而随之改变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会突然地或是逐渐地与过去的事物分离,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际关系等,每件事都会发生深远的改变。有些改变可能是他们自己主导的,不是经由痛苦的决策过程,而是经由突然的领悟或认知: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可以这么说:这个决定来的时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来自于觉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地决定离开一个病态的工作环境或是生活情境。

页码 142

所以,在找出外在层面中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与 觉醒意识相容的之前,或许你应该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适的、哪些已经行不通了,还有哪些已经与你的内在目的无法相容了。

页码 142

罗马哲学家塔西佗(Tacitus)的观察十分正确,他说:“寻求安逸的欲望阻碍了每颗伟大而高贵的进取心。”如果你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它就会转化成恐惧。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会转变成更多的活力、警觉心和创造力。

页码 143

与当下如是(what is)合一,并不表示永远不再改变,或是无法采取行动,而是采取行动的动机,是源自于一个更深的层次,不是源自于小我的贪求或恐惧。内在与当下时刻一致会开启你的意识,并且让意识与整体(the whole)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当下时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体,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会经由你而展现。

你所谓的整体是什么呢?

一方面,整体包括了所有存在的事物,它就是这个世界或宇宙。但是所有存在的事物,从微生物到人类,乃至银河系,并不是全然分离的事物或实体,而是一个互联的、多向度网路的一部分。有两个原因让我们看不见这个一体性,而且视所有事物为分离的。

其一就是感知(perception),我们的感知把实相缩小为我们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事物:也就是我们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尝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事物。但是当我们只是去感知,而不去诠释或贴上心理标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在感知中加上思想的话,其实还是可以在这种万物都看似分离的感知之下,感受到更深一层的联系的。

另一个造成分离幻相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强迫性思考。当我们困在不停歇的强迫性思想续流之中时,宇宙就因我们而崩解了,而我们也丧失了得以感受万事万物相连的能力。思想把现实切割成无生命的碎片,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的分裂观点,导致了极端无知和毁灭性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层次比万事万物都是互联的这个层次更深。在那个更深的层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合一的。它就是源头(source),未显化的至一生命。这个永恒的智性,显化出在时间中逐渐展开的宇宙。

页码 145

只要有灵感(inspiration)——原意是在灵性之中(inspirit)以及热诚(enthusiasm)——原意是在神之中,就会得到以凡人的微薄之力无法获致的创造力。

第十章 新世界

页码 146

所有过去发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都在当下,都超越了时间的范畴,而时间只是心智所建构而成的。我们可以拿日出和日落做比喻,来阐释相对和绝对真理。当我们说太阳在清晨升起而黄昏落下时,这是真的,但却是相对的。从绝对的观点来说,它是错误的。太阳会升起和落下,是从一个靠近地表的观察者有限的视点来看的。如果你在遥远的太空中,就会明白其实太阳既不升起也不落下,它是不断地散发着光芒。然而,即使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继续谈论日出日落,观赏它的美丽,把它画下来,为它作诗,虽然此刻我们都知道,它只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觉醒与回归过程

页码 148

每个人生命的回归过程,也就是形式的衰落或瓦解,无论是经由年老、疾病、残障、损失还是经由某种个人的悲剧事件而呈现,总是伴随着极大的灵性觉醒的潜在机会——意识从形式认同中解离。因为当代文化中所含的灵性真理成分很少,所以很少人将其视为一个机会。因此,当这些事情发生在他们或是亲近的人的身上时,便会觉得是万万不该发生的可怕错误。

页码 149

在“不该发生的”时候而出现的外显过程的中断,也可能会促使某些人灵修觉醒的提早来临。最终而言,每一件发生的事都是该发生的,也就是说,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更伟大的整体与其目的中的一部分。因此,外在目的被破坏或中断,常会引导你找到内在目的,致使一个与内在目的一致且更深层的外在目的得以浮现。通常童年时期极端受苦的人,长大成人后会比同年龄的人更加成熟。

页码 149

因此,在形相层面所损失的,会在本质的层面得到弥补。在古老文化与传奇中的一些人物,例如“盲眼的预言家”或“受伤的疗愈者”,他们在形相层面遭受的极大损失或伤残,反而变成了进入灵性的大门。当你能够直接体验各种形相不稳定的本质时,可能就永远不会再给予形相过度的评价,也不会再盲目地追求它或是攀附它,以至迷失了自己。

觉醒和外显过程

页码 150

一个人一生随着外显过程而自然扩展,这个过程传统上一直是被小我所主导,而且被利用来扩张小我本身。“你看!我可以做这个,我猜你一定做不了!”当小孩子发现自己身体逐渐增加的力量和能力时,很自然地会对其他的孩子炫耀。这是小我最先试图玩的把戏之一,经由对外显过程的认同强化自己,并且用“比你多”的概念来贬低他人以状大自己。当然,这只是小我众多谬论的开端而已。

页码 151

小我欲望背后的那股力量会创造“敌人”,也就是说,会创造反弹,它的形式就是一股强度相当的力道。小我愈强,人们之间的分离感就愈重。唯一不会引发反弹力量的,就是完全以利他为目标的行为。是兼容并蓄的,而非排外;融合万物,而非制造分离。不是为“我的”国家,而是为了全人类;不是为“我的”宗教,而是为了全人类意识的萌生;不是为“我的”种族,而是为了有情众生和大自然中的万物。

觉醒的作为

页码 152

觉醒的作为是我们地球上意识进化下一阶段的外在面向。我们愈接近此刻进化阶段的终点,小我就会愈加功能失调,就像一个毛毛虫要转化为蝴蝶之前,会功能失调一样。但是,随着旧意识的瓦解,新意识已经在扬升了。

页码 152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重大事件,但是今晚的电视新闻不会报道这些。在我们的地球上——也许在银河系或更远之处很多地方都在同步发生——意识正从形相之梦中逐渐苏醒。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形相(这个世界)都即将瓦解,虽然有些形相的确是会瓦解的。它意味着意识现在可以开始去创造形相,但不会在其中迷失自己。即使当它创造和经历形相的时候,也能对自己保持觉知。为什么它要一直创造和经历形相呢?为了享受这个过程。那么意识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经由那些s觉醒的人类,因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觉醒作为的意义。

页码 153

觉醒作为就是将你的外在目的——你的作为——和你的内在目的 ——觉醒和保持觉醒,协调一致。经由觉醒作为,你与宇宙的外显目的 合而为一。意识经由你而流入了这个世界。它流入你的思想并且赋予它 们灵感。它也流入你的作为并且引导它们,同时赋予力量。

页码 153

所有真正成功的行动都是来自于警觉专注的领域,而不是从小我以及被制约的、无意识的思考来的。

觉醒作为的三种形式

页码 153

觉醒作为的形式包括:接纳,享受和热诚。每一种代表了意识的一种振动频率。当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非常的警醒,好确认它们三个之中有一个是在运行的。你做的事无论难易,都应如此。如果你不是在接纳、享受或是热诚其中一种状态的话,仔细地去看,你就会发现,你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痛苦。

接纳

当你无法享受你做的事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接纳它,了解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接纳的意思是:此刻,这就是当前状况和这个时刻需要我去做的,所以我心甘情愿地去做它。我们前面曾经谈论了很多,有关对当下发生之事要从内在接纳的重要性,而接纳此刻你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只是它的另一个面向而已。比如说,你也许无法享受在倾盆大雨中荒郊野外的夜晚,帮你的车换轮胎,更别说对它有什么热诚了,但是你可以接纳它。在接纳的状态下行动,也就意味着你是在平和之中行动。那个平和就是一个微妙的能量振动,它会流入你的所作所为之中。表面上看来,接纳好像是一个被动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它是非常积极而又有创造力的,因为它把一些全新的事物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享受

当你能够真正地享受你的作为时,随着臣服行为而来的平和,就会转变成充满活力的感受。享受是觉醒作为的第二种形式。在新世界中,享受将会取代欲求(wanting)而成为人们行为之后的动力。欲求是从小我的幻相中升起的,这个幻相就是:你是一个分裂的碎片,与所有创造之后的力量是分离的。经由享受,你会与宇宙的创造力量本身接轨。

如果你已经能够享受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待某些改变发生,你才能开始享受你的作为,那么外在层面的扩展和正面的改变,会更有可能发生在你的生活中。不要让你的心智来定夺你是否可以享受你所做的事情。心智只会给你一堆你为什么不能享受它的理由。“还不行啦!”心智会说。“你没看我正忙吗?现在没有时间啦。也许明天你可以开始享受……”那个明天永远不会到来,除非你能够现在就开始享受你所做的事情。

当你说,我享受做这事或那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样说看起来好像喜悦是来自于你做的事,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喜悦不是来自于你做的事,它是从你内在的深处流入你所做的事,继而流入这个世界之中。喜悦是来自你的作为的这种误解是很常见的,而且它也相当危险,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信念:喜悦是从其他事物当中衍生出来的,如一项活动或是一件事物。然后你就仰赖这个世界为你带来喜悦和欢乐。但是这个世界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期生活在挫折当中。这个世界无法提供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可以在你的生活中,赋予你力量和创造性开展(creative expansion)的灵性修持。把你每天固定要做的例行公事列出来,包括那些你也许觉得很无趣、沉闷、琐碎、烦人或令人紧张的活动。但是不要列出你怨恨或是厌恶做的事。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接纳或是停止做它。这份清单可能包括每天上下班,采购,洗衣服,或是其他你觉得琐碎或是令你紧张的事情。然后,每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把它们当作警觉的媒介。但是要绝对地临在于你做的事,并且感受内在做这些事情背后的警觉,还有活生生的定静。你很快会发觉,在这种已提升的觉知中所做的事,不但不会有压力、琐碎或是烦人,反而会变得很享受。更准确地说,你现在享受的不是那个外显的行为,而是流入那个行为之中的内在向度的意识。你就在所做的事情当中找到了本体的喜悦。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缺少使命感,或是压力太大、太繁琐,这是因为你还没有把那个向度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在你所做的事情当中保持意识还未能成为你的主要目标

页码 156

经由创造性的行动,有些人只是单纯地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并不想因此而功成名就,但反而丰富了很多其他人的生命。他们可能是音乐家、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老师、建造者,或是他们显化了新的社会或企业的结构(开悟的企业)。有时在几年之间,他们的影响范围还是很小;然后突然之间或是逐渐地,创造性力量之波流入他们的作为,他们的作为扩展到他们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地步,因而触动了无数其他的人。在享受之外,他们的作为还被注入了一股强度,因而带来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创造力。

但是别让它跑进你的头脑里,因为在头脑里可能还藏有一部分苟延残喘的小我。你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卓越不凡的是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但是你和其他所有众生都享有这样的本质。14世纪伊朗诗人和苏菲派大师哈菲兹就完美地表达了这个真理:“我是笛子上基督气息流过的气孔。倾听这音乐。”

热诚

页码 156

对于那些谨守觉醒的内在目的的人来说,创造性的显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有一天他们突然就知道了他们的外在目的为何。他们有远大的愿景,目标,而从那天起,他们就开始向实现目标而努力迈进。他们的目标或愿景通常与他们正在做的,或是喜欢做的事情有一定的关联,但规模要宏大得多。这就是觉醒作为的第三种形式的开始:热诚。热诚意味着你的作为当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个你努力迈向的目标或愿景。当你在享受你的作为的同时,加上一个目标,你所做的事情的能量场或是振动频率就改变了。现在,在享受中,加入了某种程度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强度的东西,所以它转变成为热诚。在创造性活动的高峰,如果再添加上热诚,你的所作所为背后就会有巨大的强度和能量。你会感觉自己像一支箭正在射向红心,而且你还很享受这个过程。

页码 156

对一个旁观者来说,你可能看起来是有压力的,但是热诚的强度与压力是丝毫无关的。你会有压力,是因为你想要达到目标的欲望,胜过你对正在做的事情的兴趣。一旦失去了享受和结构性张力之间的平衡,后者就占了上风。有压力,通常是小我已经卷土重来的表征,而你也切断了自己和宇宙创造力之间的联系。因此,小我欲求的力道和紧张就升起,你就必须挣扎而且辛苦工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压力的影响下,你所做之事的品质和效率就会降低。压力和负面情绪之间也有很强的关联,负面情绪指的是像焦虑和愤怒。压力会毒害身体,而且现在已经被认为 是退化性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的元凶之一。

页码 157

有了热诚你会发现,你不必完全靠自己来做事。事实上,靠自己的话,你是什么重要的事也做不了的。经久不衰的热诚会带来创造性能量的狂潮,而你要做的只是“顺流而行”。

页码 157

小我的欲求总是试图从他人或他物之中攫取;而热诚却是从它本身的丰盛中给予。当热诚遭遇的阻碍以不利情势或不合作的对象的方式出现时,它从不以行动攻击而是采取迂回的策略,或是借由顺应或接纳而把反弹的能量转化为有助益的能量,化敌为友。

热诚和小我无法共存。有热诚就不会有小我,反之亦然。热诚知道自己的去处,但与此同时,它与当下时刻深刻地合一。当下时刻是它活力、喜悦和力量的泉源。热诚不欲求任何事情,因为它无所欠缺。它与生命合一,所以无论热诚引发的活动有多么地活泼有力,你都不会在它们之中迷失自己。就像在车轮转动的中心,始终会有一个定静但又活力四射的空间。

经由热诚,你可以进入和宇宙外显创造法则完全一致的状态,但是不会与它的创造认同,也就是说,没有小我。没有认同,就没有执著——而执著是所有痛苦的源头。一旦创造能量的浪潮过了,结构性张力会再度消逝,而你的作为当中还是有喜悦存留。没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热诚中。也许过一阵子,一股新的创造能量的浪潮会再度来临而重新引发热诚。

页码 158

总括来说:享受你在做的事,并且与一个你迈向的目标或愿景结合,就是热诚。要确认你的目标或愿景不是一个自我膨胀的形象,否则它就是来自于隐藏的小我。像是:想要成为电影明星,出名的作家,或是富有的企业家。同时要确认你的目标不是拥有什么,比如海边别墅,你自己的公司,千万美元的存款。提升自己的形象,或是让自己拥有各种事物,这样的愿景是属于静态的目标,因此无法赋予你力量。确定你的目标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它指向一个你正在从事的活动,而经由这个活动,你与其他的人以及整体宇宙都是相连的。感受到你从事的活动是如何丰富或加深了你自己的生命,也丰富或加深了无数其他人的生命。感觉自己是个能量流过的敞开管道,让能量从未显化的万有源头流向众生,也因而经由你而利益众生。

这意味着你的目标或愿景在你之内——在心智和感觉的层面,已经是实相了。热诚是能够转化心智蓝图进入物质向度的力量。这是对心智有创造性的利用,所以在其中不需要有欲求。你无法显化出你想要的,你只能显化出你所拥有的。经由辛苦工作和压力,你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这不是新世界的法则。

频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

页码 158

外显进入形相的过程,在每个人的身上,表达的强烈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觉得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建造、创造、参与,达成某些使命,或是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如果他们是处在无意识状态的话,他们的小我当然就会掌控大局,进而将外显循环中的能量为它所用。然而,这样会大量减少他们所能接受到的创造性能量,所以他们逐渐地需要仰赖“努力”来得偿所愿。如果能够处在有意识的状态中,而外显过程在他们身上又相当强烈的话,这些人就会变得极度有创造力。其他的人,随着长大成人而自然扩展到一个阶段之后,会过着外在看起来毫不起眼,似乎较为被动,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平淡的生活。

页码 159

他们的功能是稳住新意识在地球上的频率。我称他们为“频率的持有者”,经由每日生活的例行活动,经由与他人的互动,同时经由他们的“存在”(just being),这些人能够帮助产生新的意识。